自妹妹出生,我细数在怡禾的问诊,已经不下十次了。基医院面诊,再回来接着网络问诊。
几次下来也基本摸清了两个孩子的套路,无非就是感冒引起鼻窦炎,症状表现有咳嗽、流涕。
但这次不一样。
女儿发烧、咳嗽
7月10日
这个周六早上,妹妹睡醒后开始咳嗽得越来越厉害。午睡起来量腋温38.2℃,自此开始漫漫低烧路。
傍晚的18:10给她用了4mL美林,晚上洗澡后用生理盐水洗鼻子,她哭闹得很厉害。
晚上睡觉,妹妹因为鼻涕倒流果不其然咳得越发厉害,我只好拿枕头给她垫高睡。
好在夜里虽然咳嗽,她还是有在睡眠中。
7月11日
早上,医院看诊。因为48小时内有发烧,需要到小儿发热门诊,测核酸、抽血......
忙活了足足一个上午,好在她没有哭闹。肺部听诊没问题,医生开了头孢克洛、西替利嗪、易坦静(我没有要),我们便回家了。
刘倩医生点评:孩子出现发热、咳嗽,往往是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
抗生素、止咳药、化痰药,是孩子呼吸道感染以后,家长就医时,经常会被开具的药物。
头孢克洛是抗生素,它只对于敏感的细菌有效,对病毒感染是无效的。在没有细菌感染的指征下使用抗生素,反而可能造成身体负担,甚至过敏反应。
其次,止咳药对于呼吸道感染的恢复并无益处。因为感染以后出现的咳嗽,能将分泌物从呼吸道清除;如果咳嗽被抑制,则可能导致分泌物滞留在气道引起气道阻塞。
而痰液增多,常常也是气道感染以后的自然反应,只有感染消退了,痰液才会慢慢减少。
上文提及的“易坦静”虽然说是一种化痰平喘药,但并没有高质量的依据证明对孩子病情恢复有益。化痰药物的不良反应,还可能让孩子遭受更多的风险,所以,也不推荐使用。
不用这些药,并不是说让孩子硬扛。我们该做的,是在合适的时机,给孩子用上确切的收益>风险的药物,这才是循证医学的最佳选择。
7月12日
白天妹妹整个人摸上去很烫,体温维持在38-39℃之间,热峰在38.9℃。
18:45继续服用了4mL美林。头孢和西替利嗪按医嘱服用。
忐忑不安!女儿被诊断为肺炎
7月13日
因为第二天我要出差一天,但妹妹反复低烧不退,伴随严重的咳嗽和流鼻涕,尤其是她还不想玩耍和活动,吃得也比平常少——我不淡定了,在7月13日下午医院继续查体。
医生听诊说肺部有一点湿啰音,建议拍胸片。胸片显示右肺有轻微模糊,医生诊断肺炎,建议马上住院,同时两个人要做核酸,晚上不能回家。
我当下就懵了:轻微肺炎,住院,不能回家......那怎么可以?不说我明天要出差,单说住院不能回家,也不能让人帮忙送东西过来,都让我觉得崩溃。
考虑再三,我和医生说不方便住院,问是否有药物治疗方案。医生让回家自己做雾化,换了阿奇霉素吃,发烧38.5℃以上用退烧药。
就这样,我带着忐忑不安的心回家了。一路上都在思考:我这个决定是否正确?会不会拖累了她的病情?会不会错过了治疗时机?
不安之余,我拿起手机在“怡禾科普”搜索,得知轻微肺炎可以不用住院治疗,但同时也要区分细菌性肺炎还是病毒性肺炎,才能明确治疗方案。我悬着的一颗心总算放下了一点。
刘倩医生点评:首先,雾化治疗并没有确切的“止咳化痰”作用,没有哮喘基础或者反复出现感染后喘息的孩子,当出现了呼吸道感染,不管是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都不需要常规进行雾化治疗。
而孩子发热使用退热药的时机,并不是根据体温的高低,而是看孩子有没有因为发热而感到不适。
因为退热药的作用主要是改善孩子发热带来的不适感、减少发热时身体通过皮肤的蒸发失水而带来的脱水风险[1]。
同时,退热药也是常用的镇痛药,可缓解疾病导致的一些身体疼痛,比如肢体酸痛、咽痛、头痛等。
因此,如果孩子感到不适,即使不到38.5℃也可以用退热药;反之,如果孩子精神状态好,就算超过38.5℃也没必要用退热药。
还要注意的是,小朋友大多数发热性疾病是自限性病毒感染。
如果孩子的发热和不适持续超过3日,建议就医评估,是否存在细菌感染或其他风险。
网上问诊刘倩医生
火速吃完晚饭,20:15,我打开“怡禾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