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MO,是体外膜肺氧和的英文简称,俗称“叶克膜”,被戏称“叶医生”,是抢救急危重症的“神器”。
年,ECMO技医院心胸外科已经成熟开展,并协同监护医生、体外循环师、麻醉师、重症护理人员等多学科人员,集中技术优势,组成ECMO治疗团队,已成功救治患者数例。
年2月初,我们ECMO团队成功挽救了一位斤重的重症呼吸功能衰竭的患者,期间医务人员协同作战,辛苦付出,成功守护生命最后一道防线。在这次“叶医生”抢救战中,他们都是主角,让我们听听他们怎么说。
出场人物(一):郑大为(心胸外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年1月30日,周六,农历腊月二十一。记得那天下雨,医院。在ICU病房见到了这个33岁的男性病人。他因ARDS入院,考虑病毒感染,病情进展很快,29日入院,30日凌晨气管插管,上午的时候呼吸机已调至纯氧、PEEP15cmH2O,而氧饱和度不过75%左右,大剂量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
这毫无疑问是一个极重的呼吸功能衰竭病人,常规的呼吸机支持已经无法维持他的生命。我们会诊的目的就是评估是否可以行体外膜肺支持(ECMO)。
病人很无助地躺在白色的病床上,胸膛随着呼吸机的通气声起伏,间杂着心电监护仪的“滴滴”报警声,屏幕上那些很不理想的数字表达着他与死神最后的抗争。看来只有做ECMO了,或许是他最后的希望。
我们请心脏彩超的医生行床旁检查,排除了心内病变和肺动脉高压,决定予行静脉-静脉ECMO转流,也就是把血从下腔静脉中抽出,经过膜肺氧合为动脉血后回输至颈静脉,使肺的负荷降低得到充分的休息,同时氧和血可以提供给肺脏及全身充足的氧供。
然后我见到了病人的父亲,他有些焦躁但看上去还算镇静。对于我们的建议他很支持,他反复强调他的儿子是一个很善良的人,要求尽力救治。我告诉他ECMO的一些风险,还有成功率在40-60%间,医生并不能保证付出了精力和金钱后,这个患者有个好的结果。老人沉默了一下,说道:“医生,你们做吧,你们总归是为了我儿子好”。
ICU的医生非常熟练地做好了静脉穿刺,病人推进了手术室,团队里的体外循环师及CCU医生都从家中赶来。病人重达kg,股静脉穿刺置管有些困难,最后做了静脉切开。当ECMO建立并开始转流时,我看着外周氧饱和度一步一步跳至99%,转流效果理想,心中不禁松了口气。
随后病人被转运至CCU,接下来就交给体外循环师、CCU医生及护士了。她们将24小时专人值班,并且承担繁重地医疗及护理工作。我们外科其实只是负责ECMO的装与拆,每一个病人的成功救治背后主要是她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我想ECMO技术不是一个万能的技术,它有它的局限性,但是它为我们救治重症心肺功能衰竭的病人打开了一扇窗。它并非是对患者病因的治疗,而只是提供了一段时间的生命支持,增加了患者恢复的希望。
目前无论是体外循环还是重症医学领域,ECMO技术都是前沿与热点,专业会议及医学文献层出不穷。我想,它的发展和完善必将拯救更多的生命。从医生的角度上看,我们还是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
出场人物(二):张虹儿(体外循环灌注师,心胸外科体外循环组组长,心胸外科医生的黄金搭档)
每医院是干什么,我们就跟他们说,心脏大血管是人体的原装发动机,我们就是一台备用发动机(人工心肺机),原装的坏了需要修理,那就得看我们的了。
体外循环灌注师负责人工心肺机的使用和管理,是心脏外科的“伙伴”,为心血管外科手术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随着ECMO技术的深入发展,体外循环灌注师已经不单单局限于心脏手术的配合,而是逐渐扩展到临床各个领域的应用。
年1月30日,离大年三十还有一个星期的时间,大家已经开始沉浸在过年的气氛中了。13:30的一个电话打破了寂静,ECMO小组接到我院ICU紧急会诊要求。有一名重症肺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的患者病情危重,肺功能衰竭,气管插管呼吸机纯氧通气后氧合仍得不到明显改善的情况下当机立断进行ECMO辅助支持。
16:25分ECMO成功建立,采用股静脉——颈内静脉体外膜肺氧合技术(V-VECMO)。其原理是通过股静脉将血液从右心房引到体外,经过膜肺氧合后再用血泵将血通过颈内静脉灌注回右心房,从而代替或部分代替人的呼吸功能,让肺得到充分休息,以争取肺功能恢复的机会。
在接下来的7天6夜中,我们主要负责ECMO设备的电路、血路、气路、水路以及膜肺(人工肺)离心泵(人工心)的运行,同时协助监护医生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动脉血气,凝血功能,呼吸功能等各项指标的管理,在工作中做到专心、静心、细心、尽心、爱心、齐心!
这是我院开展的第一例V-VECMO,管理中在原来V-AECMO的经验基础上,我们不仅查阅了大量V-VECMO的临床文献资料,医院的专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经过精心的管理治疗,7天后患者成功撤机,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出场人物(三):赵顺英(心脏监护病房主任医师,“生命之托,以心相许”,为急危重症患者保驾护航)
自从去年我院成立ECMO团队以来,我们心脏监护病房随时准备投入抢救病人的战斗中,因为ECMO作为危重病人的最后一道防线,ECMO团队时刻准备着。
12月份刚刚成功救治一例爆发性心肌炎病人,马上要春节了,大家刚想松口气,这不突然又接到会诊,有一例33岁重症肺炎ARDS病人,呼吸机支持,纯氧下氧饱和度80%,超大剂量的去甲肾上腺素维持下,血压不能维持,感染性休克,需要行ECMO支持,而且是一个斤的病人。胸外科郑大为医生,体外循环张虹儿医生立即到位,给予安装ECMO,随即送入心脏监护。
ECMO期间一系列管理问题,一道道难关,经过7天7夜的奋斗,在年30中午成功撤离ECMO。能把病人从死神中夺回,内心感到由衷的高兴。
出场人物(四):包德意(心脏监护病房护士长,与死神赛跑的“蓝衣天使”)
身穿蓝衣的监护室护士是一群守护生命的蓝精灵,是我们ECMO团队的重要成员。看着ECMO支持治疗的危重病人从监护室转回普通病房,我们心底涌出一阵欢呼“又成功了”!这是我院首例ECMO支持治疗选用V-V模式的病人,同时也是开展ECMO技术以来的第九例患者。
面对这些身上插满各种抢救生命管道的重量级病人,我们护理团队开展了个性化监测与护理,每天根据病人的病情及ECMO团队的治疗讨论结果,制定相应护理重点。
我们的敬业与细心,杜绝了一次又一次的并发症发生,这次,病人因肺部感染而行V-VECMO模式,早期呼吸道分泌物较多,吸痰过程中有大量的水样血性痰液涌出,我们的护士不怕脏和累,增加吸痰次数,并结合病人的病情吸痰前后予充分纯氧吸入,动作细节上做到轻而迅速,减少气道的损伤。
此类病人的呼吸道管理尤为重要,我们优化呼吸道管理,使病人安全度过了困难期。由于危重病人有较多的标本采集,需要反复监测ACT、血气分析,为了保证标本的准确性,我们排除各种干扰因素,保证了治疗的正确有序。
除了严密观察病情和及时治疗外,还要细心做好病人的生活护理和基础护理,面对斤体重的病人,科室里每天吹响数次的“集和号”,每2小时的翻身拍背需要8个工作人员(甚至有同事还戴着腰托上阵),翻身同时还得防止各个管道的滑脱,辛勤的付出换来的是成功的喜悦,该危重病人在我科治疗期间无压疮的发生。
因为监护病房实行无陪护制度,我们更加注重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及时了解病人的个性与喜好,更好地处理病人因在监护室治疗中产生的各类心理问题。护理过程中对病人的一个握手及一个微笑,对病人来说就是莫大的鼓励。
ECMO支持治疗是危重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在这个治疗过程中,我们监护护士有紧张的抢救、有激烈的讨论、有流汗与流泪、在默默辛勤付出中我们一直坚守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