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临床表现
疾病检查
疾病诊断
疾病治疗
疾病预防
疾病保健

青岛,你清醒一点好不好

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公益 http://www.bdfyy999.com/guanyuzhongke/yiyuanrongyu/m/

一场成功的国际会议结束,灯光掩映,万众欢腾,一下子拉升了青岛的整体地位和形象,各路媒体,央视全程报道,仿佛一下子青岛就成了全球瞩目的焦点城市。让青岛人民无比自豪,甚至在青岛政府给市民的一封感谢信中,都这样说:

“......峰会的召开给青岛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标志着青岛由此迈入了国际化大都市的行列”。

越来越多的青岛人,在对青岛的描述中,无不自豪地说我们“大青岛.....如何如何”,青岛当地的各类媒体也推波助澜,一说就是“大青岛又如何如何”,青岛市整个氛围都漂浮在“大青岛”的自豪和陶醉中。仿佛再过几年我们青岛市就能成为全球瞩目的新一线城市了。

从政府部门一部分自信满满的管理执政人员,到媒体里一部分为了点击率抓眼球的媒体人,再到岛城一部分热情高涨豪情满满的市民朋友们,在“大青岛”的这种自豪与满足的背后,你们可曾知到青岛不仅一点都不大,而且还不断地萎缩?!前面的政府报告第一行有句话说的很对:“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的确,现在的青岛真的是面临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这个“机遇”也是全国各地方都在同时面对着的。谁能抓住“机遇”,不是看接待了几场国际会议,而是看有没有准备好,甚至对自己有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很显然,“标志着青岛由此迈入了国际化大都市的行列”这句话以及媒体铺天盖地的“大青岛”之称充分的说明,至少现在青岛从上到下,很多人都没有清醒的意识到青岛的真实状况。仅凭着表面现象就已经自我满足的坐享一点点成就和大都市之梦了。

当然,这篇文章要讨论的不是一纸公文,也跟谁起草谁审核谁发表没任何关系,不针对任何人和部门。只是透过这一现象,来挖掘出目前为止青岛从政府到下面各阶层对青岛面临的严峻形式的一种忽视。如果制定政策的群体不能够清醒一些,上传下导到整个城市盲目自信,那么,在这“千载难逢”的机遇面前,青岛将错失最佳的发展时机。未来的十年二十年,青岛将迷失自己,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将无力再论崛起。到那时,老龄化,产业空心化,财政资金匮乏将会把青岛压垮。

说了这么多,也许很多青岛人已经很不高兴了。青岛人对自己家乡的热爱是毫无保留的,最见不得人说半点青岛不好。如果有谁说青岛的不是,常见的就是“你别来啊”、“不愿意呆你走啊”、”“我觉得挺好的就行了。”一句话怼的干爽酸脆,像一扎啤酒一口下肚一般的酣畅淋漓,留下对方一脸无奈哑口无言的不知道说什么好。青岛很早之前就有鸿鹄之志,上世纪90年代,青岛发展的对标城市是“香港”,快三十年过去了,再也没人拿青岛对标香港了,因为我们离她越来越远了,尽管她在退步。为了能说明问题,我们是要挑一个城市来和青岛对比一下的,这里也不和香港比较了,就用面积,人口,城市等级和GDP排名与青岛十分相近的杭州来做一下比较吧。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下面我们就看看“大青岛"和“国际化大都市”是一个什么现状。

一、人口和面积比较:

青岛人口万,城区面积平方公里;

杭州人口万,城区面积平方公里;

二、企业比较

青岛有什么企业呢?如果问有什么企业全国知名度很高的,青岛人会不假思索的张嘴就来:海尔,海信,青啤这三驾马车。剩下的就得挠挠头想想了。我们先看这三家知名企业的年度营收情况。

青啤年销量亿,净利润12亿;海尔集团亿,利润69亿;海信电器年销量亿,利润9.4亿(另有报道海信集团亿,但无实际年报可查证,此处以可查年报数据为准)。三家企业累计总和为:销量亿,净利润90.4亿。

杭州有什么企业呢?先想到的是阿里巴巴。阿里巴巴的营收是什么情况呢?

阿里巴巴财年,平台交易3.7万亿,集团收入达到亿。净利润亿。也就是说杭州的一个企业——阿里巴巴的收入,就等于青岛这三个企业全年收入总和的72%。而净利润率却是青岛这三个企业总和的6.4倍!(这是因为青岛的企业的成本都是原材料,包装、仓储库房等重资产,成本极高,利润很薄。而阿里巴巴是电子科技和新兴科技型企业,成本就是人、办公和服务器,典型的轻资产行业,这两种模式往后发展,青岛的这几个企业会越走越困难,尤其是青岛啤酒,这个市场扩张是有限的,能看见顶的。而新兴科技型企业是看不到顶的,传统企业还要继续有,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必须要加快,这就是为什么国家要制定规划,大力发展科技型创新型企业)。

除了阿里巴巴,也许您也想不到杭州还有什么牛逼的企业了。但是下面这些名字您看到了一定不会觉得陌生:

网易、蚂蚁金服(您用支付宝付款,钱都先到这里再转给银行。余额宝,花呗,蚂蚁信用等都是这个企业做的)、曹操专车、钉钉(公司用的在线OA系统)、菜鸟网络(您楼下代收发快递的猫岛就是它搞的)、阿里云、ACfun(弹幕)、虾米音乐、苏泊尔、纳爱斯、康恩贝、贝因美、恒生电子、哇哈哈、万向、传化、绿城、滨江、同花顺、蘑菇街、连连支付、华数传媒、天天快递、银泰集团、华信咨询、博世中国、浙大网新、吉利汽车(拥有沃尔沃全系,入股戴姆勒集团,成为最大单一股东,而奔驰就是戴姆勒旗下品牌。吉利与奔驰联合开发新能源汽车已经开始推动)、海康威视、UT斯达康、顺网科技(全国所有网吧管理软件就是他做的)、19楼(国内最大的城市社区网站)、华策影视(国内最大的民营电视剧生产商,《谈判官》、《微微一笑很倾城》、《楚乔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百部作品都是他们拍的)、宋城集团(国内最大的旅游开发商和线下演艺制作商)、华鹰集团(全球最大的皮划艇制造商),盒马鲜生(阿里投资的新零售标杆企业,生鲜+餐饮模式的超市。现场支付宝付款,不接受现金和刷卡。全国连锁,创立2年就开始盈利。产品全部可追溯,海外直采。“没有盒马鲜生的地方,你的外卖只能叫盒饭”。这是用户给他的定义。)

三、年,IPO企业个数:

青岛4家(上市公司总数42家)

杭州26家(上市公司总数)

(IPO:InitialPublicOfferings,首次公开募股的简称。相当于企业首次将其股份公开向社会出售,完成后,就可以申请到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了。一个城市IPO企业的多少,反映了这个城市的经济活力,也代表着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后劲及人才吸引能力,人才储备能力。)

四、房价对比(二手房价是市场的真实反映,此处选二手房价格对比):

青岛年8月二手房均价元/平米,比去年同期涨19%。

杭州年8月二手房均价元/平米。比去年同期涨8%

五、薪资水平对比

杭州平均工资,其中,月薪-元比例为55.4%;元以上占比36.6%。

青岛平均工资,元至元的比例为57.1%,元以上的占20.6%。

(元是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收入起薪线。这个线上的比例越大,说明这个城市营商环境和企业活力很强。城市吸引高端人才的能力就越强。元是专业技术人员和资深的技术或商业人员的薪资起始线,这个线上占的比例越大,说明这个城市就业的年轻人发展空间很大,高端人才越多,高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越多,企业发展空间和城市商业发展空间后劲越足,城市创造力就越强。从数据对比上,可以看出青岛和杭州在对刚毕业的年轻人的吸引力上没有多大差别,但对中高级才吸引上差距很大。青岛的数据显示,工作几年后,上升空间很小,会导致中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大量流失,并且中高端人才无法引进消化吸收。)

六、企业岗位需求构成:

杭州岗位需求前五名:软件系统集成、交通运输服务、财税高级管理、IT质量管理、土木市政工程

青岛岗位需求前五名:房地产工程、通信电信、食品烟酒、航空航天制造、物业管理

(岗位需求可以看出城市的产业结构,毕竟有什么样的企业居多,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显然,杭州岗位以科技型为主和金融为主居多。企业结构走的是科技和金融为主。青岛则以房地产和快销领域为主,城市企业结构走的是房地产开发和消费服务为主。这说明青岛的产业结构很简单,房地产发展过多并不是一件好事儿。当地产开发完了,没地没楼,开发商走了,将会留下当地产业空心化,产业和人才储备都不足,地区发展将停滞。)

七、求职人才构成:

杭州求职人才结构前五名:跨领域经营、计算机软件、房地产、IT服务行业、互联网电子商务

青岛求职人才结构前五名:财税审计、高级管理、房地产、人力资源、行政后勤

(求职人才构成,可以看到汇聚在这个城市里年轻劳动力的知识结构层次和当地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就吸引什么样的人才结构。)

从上面的求职人才结构我们可以看出,杭州的求职人员聚集在新型科技型企业和电子商务新能源IT服务等领域,这些人是创造型人才,他们可以无中生有,不断的丰富产业内容和新科技项目,确保了城市可以不断的出新的增长点。而青岛的人才结构层次科技含量不高,商业经营及运营人才储备很少,创新能力和潜力基本没有,都是服务现有企业,而且是非业务,非研发,非高收入的职位,这种人才结构将会影响城市创新发展后劲。可以说是吃老本结构。

通过上面的对比,大家可以直观的看到,青岛无论在知名企业,发展空间,产业体量,收入等方面,还没有杭州大。而杭州在全国排名多少呢?

杭州仅排名第十位。而青岛还没有进入前十名。显然青岛还没有进入中国化的大都市,更遑论世界化大都市行列。也许有人会说,上面说的到杭州那么牛逼,企业那么多,这不GDP也就比青岛排名往前2名,总额多了亿而已,这么点差距,你有啥好嘚瑟的?

这话问的有道理,我们继续往下看看。GDP排名只是一个表象,青岛GDP虽然进入万亿俱乐部,但居民是不是有钱,消费能力是不是高,还要看社会零售排名情况。因为您手里有钱才您敢花钱,只有薪资高您手里才会有钱,而您薪资高不高是行业决定的,只有高薪资行业企业越多,您才有高薪收入的可能性。好吧,我们先看看城市花钱能力上排名是什么情况:

这是年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行,通俗一点说,就是哪个城市的人最能花钱。在这个排行中,杭州市消费总额排名第九名(篮框数字),而青岛市总额排名是13名(篮框数字),看样子差不多。但人均消费排名,杭州第3名,青岛却排在第15名。这是为什么?因为青岛人手里没有钱!

看看青岛的职位需求和求职人员结构,就能看出来,这就不是一个高薪的环境。为什么?再往上看看青岛知名企业和杭州知名企业的对比就知道了,因为青岛压根就没有这样的产业结构。领头羊是传统企业,创造不了轻资产高附加值的效益,企业盈利微薄,支撑不了高薪。别看现在青岛和杭州的GDP产量都差不多,就是上面这些企业数量和质量的差距,5年后,将远远甩开青岛。也就是说,现在杭州要走什么路子已经非常清楚并且已经成型了。而青岛呢,坦率讲,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干什么,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通过排名和对比,大家还觉得青岛是“大青岛”吗?还是“国际化大都市”吗?

可能有人会说:“哦,原来你唧唧歪歪的半天,又是排名,又是收入的,就是想证明青岛不是大青岛啊?就这么一个口头戏称让你费这么大的劲,哔哔这么多没用的,至于吗?!”

其实,笔者上面所有的一切数据都是不是为了要证明青岛到底大不大。笔者就压根不关心青岛算不算国际化大都市!真正要做的就是通过上面的数据,来告诉您青岛现在面临这一个多么险恶的现况!而这个险恶的现况都是在上述数据基础上发生的!往下看!

年,青岛人口变化发生了什么也许大家并没有注意到。可能您只觉得身边的新生儿又多了很多。但是您可知道青岛的劳动力人口正在减少吗?

年青岛户籍人口出生11.57万人。至年底,青岛常住人口为.05万人(年为.4万人),常住人口增量8.65万人,增量较年减少2.05万人。

(常住人口是指一个行政区域内实际居住的人口,现在通常叫“实有人口”,既包括有户籍且实际在住的,也就是“户籍常住人口”,也包括无户籍但实际在住的,也就是“外来人口”和“本地其他行政区域流入人口”)。

看了上面的数据,可以这么推算,户籍新生儿多了11.5万,而常住人口增量却是8.6万。为什么常住人口增量还没户籍增量多?就算外地人一个不来,就凭这新出生的11万个新生儿,青岛常住人口也得增加11万啊!怎么才有8.65万?统计出错啦?其实一点都没错,因为有数万人已经离开青岛了!

为什么这么多人离开青岛,为什么他们要走?青岛将面临着什么样的未来?!

离开一个生活多年的城市,需要多大的勇气和绝望!

看看现在青岛的年轻人都面临着什么!

一个收入水平排在全国第27位的城市,房价排名却在全国第10位,而到了年5月,房价单月环比涨幅全国排名第二!这就是青岛!

实际青岛的平均月薪拿到手的也就在左右。因为产业结构的单一和重工业企业国企占比很大,所以,能提供高收入的企业没多少,自然,平均工资收入也不高。而就目前房价,按各区县均价来算,买一套80平米的二手房,在黄岛要万,市南要万,崂山要万,市北要万,李沧万,城阳万,青岛市均价算下来万。实际可能还要高。而一个平均月薪拿到手只有元的城市,就算不吃不喝,让这些年轻人买一套80平米的房子,他要奋斗27.5年。并且青岛的房价还在猛涨,年轻人能看到希望吗?奋斗一辈子也不能在青岛落根安家,还不如趁着年轻去更选择性更多,有机会的城市。不走留在这里干什么!

所以,青岛现在劳动力人口已经在负增长了。而看看其他城市,比如杭州,人口增加28万。去掉自然出生9.3万人,人口净增加18.7万人,这18万人都是年轻的生力军啊!并且从求职和薪资结构来看,吸引过去的都是高学历,高发展性的企业人才。不光是杭州,甚至三线城市的宁波、贵阳、合肥、石家庄、福州、厦门常住人口增量也远超青岛,分别为13万人、10.52万人、9.6万人、9.53万人、9万人、9万人。

青岛已经发生的人口负增长是看得见,你没看见的,更可怕的本地人才流失的情况!

各位可以看看身边考大学的出去的孩子,毕业后都回青岛就业么!

年,青岛市高考生被一本录取人数1.1万人年考生3.6万人,按照比例来算,每年考上一本出去的考生都在万人上下。二中,58中等这些学校向外地高等学府每年源源不断的输送一流的青年才俊,他们毕业了都回青岛就业吗?

如果您的孩子在北上广深或经济发达的地区上学,毕业后您会让他回青岛就业吗?他们自己愿意回来吗?毫无疑问,根本不会,可能一部分政府里的工作人员都不一定希望自己的孩子回青岛发展!

因为青岛的产业结构,企事业单位的岗位技术含量需求,薪资结构根本无法满足这些年轻大学生的发展需求,他们也没有地方施展自己的才华。发展空间从回来的一刻开始就看不见了。

如果没有年轻的人才,如果连自己城市输送出去的高材生学业有成都不能回来创业就业,这个城市还有前途吗?!你吸引来了周边中低收入的年轻群体,又看到高企的房价,几十年也买不起,住又住不起,没有归属感,没有关怀感,没有成就感,他们不走吗?!!

年青岛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6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20.60%。老龄人口越来越多,青年人才越来越少,新生人口暴增,常住人口骤减,房价越来越贵,产业越来越传统,成本越来越高,利润越来越薄,这种恶性循环正在形成,在“千载难逢的机遇”面前,大家都看清现状了吗?!这是国际化都市吗?这是大青岛吗?!

显然,很多人没看清。

很多人会说,北上广深人口也负增长,也老龄化,青岛走几个人算什么!有这种想法很正常,但北上广人口及人才基数已经成熟,的确走几个没什么,但青岛根本没法跟他们比。并且咱们还要很清楚的知道逃离北上广深的人都去了哪里?为什么他们去了哪些地方?!

这两张图告诉我们,离开一线城市人口中,占比约71%为26-45岁的人,这个年龄段的人是最为年富力强,有创造力,有技术,有经验,有精力,有资源,有消费能力的人口。他们都去了上面的那些地方,尤其是人口,面积,GDP总额和青岛几乎一模一样的杭州。人才流动到哪里,未来就在哪里。为什么都没有到青岛来的?因为青岛没有能消化这些中高端人才的企业。甚至连给这些人才创业的机会和机制都没有。

上图是全球重要的区域创新集群排名,除了北上广深,二线的南京,杭州,苏州进入了全球名之内。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这意味着中国新一线城市就是他们几个。因为他们有人才!源源不断的青年人才涌入。而政府也积极高效的吸引着人才涌入。看看杭州的千人计划,看看苏州的引才政策,看看南京的抢人决心,他们才是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顺便大家百度一下青岛的人才引进政策,对比一下看看。换做是您,您去哪个城市?!

也许会有人说,我们青岛是旅游城市,发展旅游经济可以带动城市成长。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吗?

看看全国旅游城市综合指数排行:

大家注意整体排名第12位的青岛分项数据。青岛的旅游基础设施排名第4位,但是旅游人数却排名20位,交通便利程度排名23位。这说明什么?说明青岛可以发展旅游业,但不能用旅游业拉动就业和产业升级。因为青岛并不是一个适合把旅游业作为支柱型产业的城市。原因有三:

1、交通状况:

青岛处于海边,铁路的尽头,不是中转枢纽,只能专程抵达,不能路过。所以交通便利指数很低,自然来的人就少,编排的列车班次也少。如果把到达青岛站的所有列车按照满员来统计一下座位数字,就能算出通过铁路过来的游客最多能有多少人。再多一个人都不可能。因为青岛站不是一个过路站,没有过路车,带不来额外的路过的人。每天能到你这里的列车就这么多。这就意味着来旅游的人数是有天花板的。而高速公路也是如此,青岛就是个终点站,算出年均车辆座位数,就知道公路输送来游客的极限数字。再算一下航班,就知道青岛旅游人数的天花板在哪里了。至少是知道游客人数有天花板的。你就是再怎么宣传,全世界的人再怎么想来玩,也没用。就因为你是终点站,前面是大海了,车开进来还得倒出去,所以只能输送这么多人来!这就是为什么旅游设施排名第四但旅游人数却排在了20位。

而杭州,京沪高铁路过,京港澳高速公路路过,沪甬杭三角经济带连接网,所以杭州的旅游很难看到天花板。年青岛旅游万人次,而杭州是1.6亿人次。上面这张图的铁路网络可以直观的看到,密集的节点都是旅游排名靠前的车城市。这就是青岛地理位置和交通状况的真实反映。

2、气候:青岛真正能吸引游客的旅游季节只有6-10月这5个月,剩下天气较冷的7个月是旅游淡季,如果就业及资源配置到旅游业上比例过重,就意味着这行业的很多人会半年吃不饱饭。大家看上面旅游城市前十名,除了北京和天津(天津市北京外溢效益带来的),都是南方城市。气候决定一个地方是不是能够成为全年的旅游胜地。看到这里,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出现青岛大虾和天价加工费的事情了,有些店铺就是要用五个月的时间把一年的费用都挣出来。

3、接待能力:青岛的旅游景区都在沿海一线,虽然胶南,城阳,红岛都算青岛市,但那些地方不算景区。青岛的景区就是市南到崂山这一线狭长的海边,再包括薛家岛海边。这就意味着这个城市的景区接待能力是有限的,人多了你也不能把游客分散到城阳,即墨,红岛去。这个发展是看到极限的,北京、杭州景点分散,饮食丰富多样,游客来了都可以分散开,而青岛呢,海边的游客多了人挤人,难道要赶到大海里去?就五四广场到奥帆基地那片地方,人多的时候都必须封路限流,否则就容易出现安全事故。这就是瓶颈。青岛仅有多年,没有历史遗迹,只有海边风景,最后封路限流是旅游产业单一化的必然结果。并且青岛的城区本身就不大,接待能力和供应能力都是有限的。

因此,青岛不要指望着旅游能带动城市发展,只能锦上添花而已。如果要让城市持续发展起来,还是要靠产业升级来带动。

怎么升级?难道要复制杭州吗?

其实要复制的不是杭州的产业模式,而是杭州城市的管理和运营理念,还有营商管理的作风。不仅仅是杭州,就连苏州、南京、武汉等这些地方对待眼前的发展机遇和态势都看的清清楚楚,目标方针指定的很具体,人才引进的政策和力度也很到位。不点嘴炮,闷头前行。当我们还在为了一点点成绩沾沾自喜的时候,他们已经越走越远了。

其实青岛不缺高瞻远瞩的领导层,也不缺好条件,好政策。这么多年来一直想努力转型,包括提出海洋经略,环湾经济带等等。但为什么总是感觉在原地踏步,甚至还出现了目前的这种危险境况?作为一个青岛人,也作为一个去过北、上、深、杭工作,与各地进行项目合作的亲历者,笔者觉得归根结底是“作风和观念”的问题!正是这些,束缚住了青岛的变革与发展:

1、青岛的做事风格:少做少错,不做没错,“稳”字第一。

如果一个项目符合杭州的发展需求,或者他们认为是靠谱的话,他们会想方设法的帮你对接对口部门和产业园区,提供各种能提供的政策让你把业务落进去。和杭州政府人员对接项目时,他们最常说的话是:我们能为你们做什么。我们还有什么政策可以提供,或者帮你争取。只要项目对路子,没钱就帮你贴政策,联系投资基金,想方设法帮你找钱,政府权限范围内能提用的便利都提供。他们敢尝试,敢担当。认同你的培养期和成长期,合同一签就是三年五年,他们也追求回报,但不是要求你马上赚钱,而是配合你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始运营起来。

而在青岛,如果项目也符合青岛政策,政府相关对接人员也会积极的设法引荐各部门和资源,但到了具体对接的园区或项目时,见面第一句就是:你准备投多少钱?

什么时候咱们手里掌握资源的人,您们能换换思路和角度么?您手里有资源,有权利有政策时候,不拿出来培养新兴产业和企业,不去为符合发展方向和政策的有一定基础的小微企业把资源和政策对接过来,不去想办法把他们扶植起来,培养起来,而是惦记着人家到你这里来要投多钱?!兜里要是揣了几个亿还来找你?!人家看好你什么了非得带着钱来投你这一亩三分地儿?!

笔者有个朋友,来青岛谈项目,本来要投几千万,结果和当地一个政府部门负责人对接的时候,感觉自己像是拿着钱来跪求当地给个机会似的,当地政策比江浙地区差的不是一星半点,也没有务实的规划和建议,一股爱来不来的劲头。吃完饭他就走了。

青岛人的心理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以至于所有希望来共同发展的人和项目,都会被认为是来占青岛的便宜了。要来就投钱!没钱?!没钱你来干嘛?!这就是现在青岛部分政府人员对待各种项目的态度。他的理由也很简单,我跟你合作,就要见到效益。上级领导要考核我的。我今年扶持你花了多少钱,年底我就要挣回多少钱,而且最好还要有10%以上的收益,否则我的考核就不达标。你项目再好,说几年后能盈利多少多少,我不看那么远,我只看今年,今年如果不赚钱,这事儿我宁愿不干。京东如果来青岛合作了你干不干?京东现在还亏损呢?阿里巴巴前十年都是亏损的。上面看到的杭州那些企业,一半还在亏损呢。要是各地方都这思想水平,早完蛋了。幸亏不是,所以只有咱这个地方快完蛋了。

现在的风气就是——干了就可能犯错,而且有可能犯很多错!不干,就一个错,懒!仅此而已。那就不干!

所以,青岛从多年前雄心壮志追赶香港,到现在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产业项目空心化,这都是上面这种思想和作风累计至今的结果。急功近利,只看眼前,不想以后,不愿意担风险,无甘为人梯之心,不求发展,只求稳健。在这种作风下,即便是有些基层人员有心做事,但也无力推行,所以,很多企业和人才就这么走了......

2、在信息时代的面前束手无策,眼界不宽,知识匮乏!

现在的时代已经进入科技信息化爆炸式发展的时代,以前产业升级和技术迭代都按照十年为单位计算,而现在,可能一年之后,技术的发展就已经升级一代了。在这个时代,一个城市如果在管理层上没有认知,没有专业的人才,没有虚心学习的态度,那么被时代抛弃是必然的,而这个所谓的“时代”,以前是20年一算,现在也就3-5年。在信息时代,就是这么快。

您以为管好手里这一亩三分地,不干事情就不会出错,自己家里的蛋糕捂严实了别人就拿不走你的红利?那是以前!现在,不赶上信息化的潮流,不赶上中国规划的班车,不提升自己对科技,对信息化社会的认知和眼界,不对自己家里的企业需求和动态了如指掌,这个城市就会沦落成别人的劳动力和资源输出地。不信您看看手里用的支付宝,您可知道每一笔钱都是先转到杭州的支付宝结算中心,趴一段时间后才会被对方提取,每天光利息和各种手续费就百万千万之巨;您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usgho.com/jbzl/10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