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临床表现
疾病检查
疾病诊断
疾病治疗
疾病预防
疾病保健

肺炎链球菌的认识知多少

前言

东东今年3岁,前段时间发热、咳嗽,到医院拍片抽血,结果是肺炎,在治疗过程中还出现了耳朵痛,经过医生诊断是感染上肺炎链球菌。据医生介绍,肺炎链球菌是常见的病原体,可以引起肺炎、中耳炎、鼻窦炎等疾病,严重还会出现脑膜炎,威胁儿童健康,甚是可怕。如何认识肺炎链球菌?它的诊断和治疗如何?有什么预防方法?下面由欧阳医生带您一一解读。

1.什么是肺炎链球菌?

肺炎链球菌(旧称肺炎球菌)是常见的社区获得性病原体。该病原体存在于正常人的口腔及鼻咽部,一般不致病,只形成带菌状态。5岁以下婴幼儿、体弱者或在呼吸道病毒感染后容易感染该病原体,多在冬春季好发。

肺炎链球菌感染分为非侵袭性和侵袭性两大类。非侵袭性指与外界相通部位的感染,包括中耳炎、鼻窦炎和非菌血症性肺炎;侵袭性指从正常无菌部位检测到肺炎链球菌的感染性疾病,常见的有菌血症性肺炎、败血症和化脓性脑膜炎。

2.肺炎链球菌的病症?

病原体感染引起不同部位的病症不同:

①急性中耳炎:6-24月龄常见,耳痛、耳道流脓,可伴发热,鼓膜充血隆起,中耳积液,重症可有听力损失、鼓膜穿孔。

②鼻窦炎:常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出现持续流脓涕,可有高热、头痛表现。

③非菌血症性肺炎:3岁以内婴幼儿多见,常有发热、咳嗽、气促表现,肺部可闻及湿啰音,可有精神差、呕吐、腹痛等症状。

④菌血症或败血症:常由非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感染发展而来,也可因细菌入侵直接发生感染。有发热、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小婴儿表现不典型,可为少吃少哭少动,易伴发脑膜炎、脓胸、深部脓肿。早产、低出生体重、免疫抑制和近期呼吸道病毒感染是本病的高危因素,岁以下婴儿病死率较高。

⑤化脓性脑膜炎:3月龄至1岁婴儿多见,由血感染播散或者临近组织感染蔓延而来。常见发热、抽搐、喷射呕吐等,硬膜下积液、脑积水、脑室管膜炎、智力低下、各种颅神经损害是本病常见的并发症。本病病死率较高,的存活者可出现后遗症。

3.肺炎链球菌的病程和治疗?

急性中耳炎和鼻窦炎:阿莫西林口服,一般疗程2周。

肺炎:轻症肺炎可门诊口服阿莫西林、头孢等,重症患儿应住院治疗,疗程7-10天左右。败血症和化脓性脑膜炎都应该尽早住院治疗,抗菌药物疗程一般为7-14天。4.肺炎链球菌的预防?

接种疫苗:

WHO认为,肺炎链球菌感染是优先使用疫苗预防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婴幼儿中推荐接种肺炎链球菌多糖蛋白结合疫苗PCV13,对象为6周龄-15月龄婴幼儿,于2、4、6月龄完成基础免疫3剂,12-15月龄加强免疫1剂。

勤洗手:

第一步(内):洗手掌,流水湿润双手,涂抹洗手液(或肥皂),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第二步(外):洗背侧指缝,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三步(夹):洗掌侧指缝,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

第四步(弓):洗指背,弯曲各手指关节,半握拳把指背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五步(大):洗拇指,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六步(立):洗指尖,弯曲各手指关节,把指尖合拢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七步(腕):洗手腕、手臂,揉搓手腕、手臂,双手交换进行。

加强护理和体格锻炼:

培养良好的饮食及卫生习惯,多晒太阳,开窗通风,锻炼体格,增强机体耐寒及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

避免交叉感染:

少去人口密集的地方如超市、游乐园、公园等,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的病人。

END

「往期文章」

小儿咳嗽老不好怎么办?

抗生素、消炎药,儿童使用要更谨慎!

家中小儿发热,医院?

怕宝宝得肺炎?妙招教您快速预防肺炎!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usgho.com/jblcbx/13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