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临床表现
疾病检查
疾病诊断
疾病治疗
疾病预防
疾病保健

医院内一科呼吸内科成立三周

原创(文/摄影:发展部周小将)

      导读ing

医院,有一个屡创奇迹的医师。

年初,他辞去医务科科长的职务,到内科去担任科主任。医院的内科只有一个科室,收住了20多个病人,科内效益不佳。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他大胆改革,开拓进展,不到半年,住院病人爆满,出现了连加床都一床难求的局面。

年10月,他主管的神经内科开科,四天时间病床就住满。再过四天连走廊都加满床位都未能满足病患的需求。

年,他主管的内一科(呼吸内科)开科,一个月时间病床就住满,没住上院的病患只能排着队等床位。

他,医院内一科(呼吸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廖小华。    

      学以强兵  “看书就是一种享受!”廖小华自称看书学习就是他最大的爱好。

也许,在拥有30年从医经验的廖小华看来,学习钻研医学上的技能,不断突破自己才是人生成功的最大境界。

年初,呼吸内科准备开科之前。院领导找到廖小华谈心,希望他能担起重任,再创当初神经内科开科之后病患盈门的奇迹。

廖小华深知,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当年四五月份,廖小华专程到湖南中医院进修三个月,系统学习了呼吸内科的相关技能。白天跟班学习,晚上就深研书本知识。

从长沙回来之后,廖小华依然感觉知识储备还不太足够。于是每天清早从邵东驱医院找权威专家跟班学习,晚上再开车回邵东。与此同时,医院,系统地学习了呼吸内科相关用药知识。

物以类聚。有廖小华这个科室主任带头,呼吸内科的全体医护人员对学习新技能总是充满着激情。

为解决科室呼吸机、肺功能、支气管镜等技术,他们派出医师,医院、医院、医院学习。

为掌握置管技术,他们请来自己的同学,医院的教授前来指导,学习掌握了置管技术。

学习,促进了科室人员在技能上的极大进步,也极大地提升了科室的整体医疗水平。

年11月底,呼吸内科住进了一位特殊的病人。80多岁的老人,得了1、重症肺炎;2、颅脑损伤;3、硬膜下出血、右侧额颞叶顶部引流术后;4、脑出血后遗症;5、右侧半喉切除术加喉功能重建术;6、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7、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患者在长沙就诊时,医院的医师当时建议行气管切开、上有创呼吸机或者终止治疗。当时家人考虑老人身体原因,便将老人转回了邵东。

“经验选用抗生素,选用白蛋白等加强支持治疗,采用无创呼吸机支持,加强护理,加强胸部理疗,采取翻身、拍背、雾化、振动及气管吸引帮助痰液排出,适当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年12月底,当初入院时处于昏迷状态的老人,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护理,老人的意识慢慢恢复了,连中风的状况都有所好转,能自己扶着病床走动了。老人出院之后,激动的家人一定要请呼吸内科医护人员吃饭,被谢绝之后,买来了很多水果到送到科里表示感谢。

            严以律兵

“治兵严”是廖小华留医院领导脑海里的科室管理印象。

“科室人员有一个12点钟前走的,我请你吃饭。否则,你请我们全科人员吃饭。”一次,廖小华跟一位领导打赌。他说话的自信底气硬是折服了领导,最终这个赌也未能打成。

“虽然制度严,但得科室很和谐,人员很服从管理。”1月19日,廖小华欣慰地说。

为提升科室整体医疗水平,开科之初,廖小华进一步严格规范了呼吸内科疾病的治疗,严格要求根据指南规范对病患的治疗。科室人员依此操作一段时间之后,竟然发现科室医疗水平竟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慈以待患    

对科室人员严,对病患,廖小华却要求科室人员严记一个“慈”字。

在呼吸内科内部,两个轮椅的故事深埋在每个人的心底。

一次,一位病人行动不便,需要坐轮椅去做检查。不巧的是,当时科室里面轮椅短缺。怎么办?医护人员当即凑钱买来辆轮椅推着病患完成了检查。后来,轮椅丢失了。医护人员又凑钱买了一辆。

病人陪护人员不在,帮忙联系陪护人员甚至自己陪护病人;帮助病人联系出租车甚至自己开车送病人回家。这类事,在呼吸内科,已不是新鲜的事。

“我们现在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病人圈子。”廖小华自豪地说。

这是呼吸内科全体人员慈以待患带来的和谐的医患关系。

很多病人对呼吸内科的医师极其信任,甚至是把他们当作了自己的私人医生。他们或把医师的电话写在墙上,或把医师的名片放在包里,保持热线联系,病情一有变化便拨打医师电话咨询。需要安排住院时,也会通过电话预约。

      

学以强兵、严以律兵、慈以待患。成功似乎就是这么自然,开科病患盈门的奇迹轻易便被复制。现在,呼吸内科每年住院患者都在两千人以上,医院连年排名第一。当然,这也许并不是他们纪录创造的终点。

    

-END-

审核:周小将制作:肖洁

医院

急救

院办-

医院网址:

转载请注明:http://www.usgho.com/jblcbx/12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