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临床表现以发热﹑乏力﹑干咳及进行性的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既然咳嗽是新冠肺炎的症状表现之一,那为什么是干咳,而不是咳痰呢?如果新冠肺炎患者有痰,那痰液去了哪里?
一、痰液的来源
痰是呼吸道受到刺激分泌的液体,也叫痰液,成分包含粘液、异物、病原微生物,各种炎症细胞、坏死脱落的粘膜上皮细胞等。
正常的时候,人体呼吸道分泌的粘液不多,不足以构成痰液,但是当呼吸道发生炎症病变时,呼吸道液体的成分就会发生改变,形成痰液。痰液中包含粘液、异物、细菌、病毒、各种炎症细胞及坏死脱落的粘膜上皮细胞等成分,呼吸道的纤毛不断的摆动,将痰液往口腔运送,通过咳嗽排出,所以咳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人体的免疫反应之一。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鼻腔也会分泌粘液,当发生炎症病变时,这些粘液混合物本质上也是一种“痰液”。
二、痰液、痰栓及咳痰
咳痰,其实是通过肺部的气流,带出呼吸道内、咽喉部的痰液,在反复咳嗽、清嗓子过程中,声带会受损导致嗓子不舒服,声音嘶哑等。
痰液带有一种物质,我们称之为黏蛋白,这种物质具有水合性且黏性很强,可以粘附异物、病毒及细菌,当痰液含黏蛋白过多时,意味着痰液是很粘稠的,此时痰液粘附性强,容易粘附在呼吸组织中,不容易咳出。
这种黏液多、黏稠度高的痰液由于不容易排出,所以长时间停留在下呼吸道,就形成了黏液栓子,我们称之为“痰栓”。
三、新冠肺炎的痰液主要以痰栓的形式存在
最近新冠肺炎患者的病理结果显示,其共同特点为:肺部切面内可见大量粘稠的分泌物从肺泡内溢出,并可见纤维条索。气管腔内见白色泡沫状黏液,支气管腔内见胶冻状黏液附着。
由于病毒复制,导致机体做出免疫应答,这种应答的表现结果就是形成肺部黏液。所谓“白肺”就是病毒大量复制,肺间质渗出导致。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白肺有多严重,那么肺部里面的痰栓的量就有多大。
四、痰栓所带来的后果
新冠肺炎患者的气管及左右支气管一般都很干净,几乎没有粘膜的异常改变。痰栓一般发生于呼吸性细支气管中,即终末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
这些部位正是新冠肺炎的发生场所,它们既有通气功能又有换气功能。
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突出特点为小气道中黏液多、黏稠度高,阻碍气道通畅,导致继发性感染,进一步加重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形成恶性循环,最终造成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五、氧疗的重要性
对于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来说,进行氧疗和人工机械通气等呼吸支持治疗是非常重要的,而黏液可直接影响到病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不利于氧气有效抵达肺泡,且痰栓可能在短期内导致病人死亡。所以,在医院的高压氧舱内都配有吸痰设备,氧疗已证实是新冠肺炎患者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而氧疗的最好方式就是高压氧疗:
高压氧疗人体置身于1.1-1.3的大气压力下,呼吸85%-90%的富氧空气,富氧在压力的作用下,在经由人体呼吸系统进行气体交换,一部分氧与红血球的血红蛋白结合,成为结合氧;另一部分氧溶解到血液里面,成为溶解氧,由于压力的作用,溶解氧比常压下增加近10倍;因此不但能满足人体正常所需,同时能提高细胞活力,调整免疫力,提高自愈力,达到提升体质的目的,称为高压氧疗法。
1、高压环境下,氧穿透能力增强,改善因肺部水肿而导致氧供不足
人体置身于1.1-1.3的大气压力下,呼吸85%-90%的富氧空气,富氧在压力的作用下,在呼吸系统进行气体交换,一部分氧与红血球的血红蛋白结合,成为结合氧;另一部分氧溶解到血液里,成为溶解氧,由于压力的作用,溶解氧比常压下增加近10倍;体内氧储量增加50%,氧的弥散距离增强近70%。
2、改善人体微循环,减轻心脏负担
高压氧下,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和心输出量降低,心肌耗氧减小。人体大多数器官的血管收缩,从而发生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有效血循环增加,微循环灌注改善,既减轻了心脏的负荷,又增加的器官的氧供。
3、抑制厌氧菌的生长与繁殖
氧张力越高对厌氧菌的生长抑制作用越强,因此高压氧对厌氧菌感染具有很好的疗效。不仅可抗厌氧菌,对需氧菌也有作用,可有效防止继发性感染。
4、消除体内水肿
可以使水肿部位的动脉收缩,减少局部的血容量,减轻水肿。尽管此时动脉血减少,因血中的氧含量很高,进入组织的氧仍然是增加的。同时高压氧的穿透力强,它可使水肿的细胞得到氧气,细胞有了氧气就会利用氧产生能量,细胞有了能量就会将细胞中的体液抽出来,从而缓解细胞水肿。
图文来源网络整合,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氧丰太空舱生活更健康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