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临床表现
疾病检查
疾病诊断
疾病治疗
疾病预防
疾病保健

镇安县脱贫攻坚先进人物典型事例五

为全面贯彻县委、县政府关于《支持产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三十条措施》文件精神,充分展现我县贫困户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镇安县委宣传部特向全县15个镇(办)征集脱贫攻坚先进人物典型事例,树立一批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坚定镇安信心,凝聚镇安力量,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西口回族镇:争当致富排头兵的脱贫户汪名华汪名华,男,年11月生,初中文化,家住镇安县西口回族镇岭沟村一组,4口人。因为女儿上大学,儿子上高中,年度在贫困户识别时,因学、缺资金等原因致贫成为岭沟村的一户贫困户,在镇党委、政府的帮扶下,在村扶贫工作队的指导下,立志脱贫,充分发扬农村人苦干实干的精神,靠着勤劳的双手,几年通过发展养猪、养鱼等产业,年成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成为岭沟村的“脱贫先进人物”。岭沟村距镇政府所在地7公里,地处半山沟壑交错、土地贫瘠,有无优势主导产业,现有人口户人,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户人,贫困发生率为29.3%,属于典型的贫困村。年度,汪名华的女儿汪萍考上了西安一本学院,儿子汪坤也以考入了镇安中学。不忍见孩子失学的汪名华只好到银行借了3万元,找亲戚朋友借了2万元,勉强凑够了这几年孩子读书的学费。为了还账,汪名华两口子不仅在家种庄稼,农闲时还到周边集镇打零工,收不付出,名华家成了典型的因学、缺资金致贫的贫困户。虽然生活如此艰难,但汪名华从来没有放弃过,他一直希望通过教育,孩子们能够走出大山,过上好日子,自己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汪名华明白,等、靠、要,永远也改变不了自己贫穷的生活,于是他下定决心通过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   年自学养猪技术,开始发展养猪产业,向亲戚借了元钱,购回养2头母猪和3头仔猪,养鱼0.6亩。名华不怕吃苦,他想的是未来如何才能让一家人真正过上好日子,靠着一股子拼劲,年养猪收入3万元,他学会了养猪的技术,坚定了养猪能脱贫致富的信念,年找到村委会申报小额扶贫贷款5万元,扩大养殖规目,实行自己繁殖仔猪,再将仔猪养成商品猪的发展思路,经过两年的了努力,女儿大学毕业,年养殖收入达9万元,年9月20日,汪名华主动向村里递交了脱贫申请书,是7户脱贫户的第一人,实现脱贫目标。   记得那是年3月的一天,村上通知愿意参加畜牧养殖和经济林科管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的,到村上报名,汪名华是第一个来报名的。但是当村委会正式开始实用技术培训班时,汪名华哪几天正是母猪产仔关键期,他为了参加培训班,让妻子整天守候在猪圈观察动向,以有情况向他报告,自己确专心参加培训,培训期间不时与授课老师交流养猪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在培训的最后一天,培训的是板栗嫁接和科管技术。有人说:“名华你也没有板栗树,还学啥呢?”。汪名华笑着说,科学技术才是生产力,我要是不自学养猪,到现在还不是个穷光蛋。他认准的事,就一日既往去做。因为汪明华能吃苦、懂技术,热心为群众服务,年被林业站选聘为第一批生态护林员。他当上护林员后,每天要巡山,春秋季还要开展经济林科管工作,每次他都是按时参加,从不误事。他走到哪里就把他学到的技术宣传到那里,让愿意学的人学习一门技术。如今,汪名华的女儿毕业后在西安电子科技公司上班,儿子在贵州中铁公司上班,汪名华继续发展养猪产业,同时带动周边贫困户发展养殖业,在他的带动下又有3户贫困户通过养殖实现脱贫。他敢想敢干,靠着勤劳双手实现脱贫致富的事迹,赢得了乡村的好评,成为了人们口口相传的致富能人。“只要勤劳,脱贫不难,只要苦干,致富不远。”名华常对乡亲们说。年在防止非洲猪瘟期间他主动向村民传授自己近几年养猪的经验,教会村民如何预防猪瘟。受到村民一致好评。今年,他计划联合村里的养殖大户和贫困户成立专业合作社,带着大家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大坪镇:发展多元产业的脱贫户卢宏林卢宏林,大坪镇龙池村三组村民,55岁,家有四口人,自年评为贫困户以来,在包户干部的帮助下,实现了自力更生,勤劳致富,是龙池村稳定脱贫的典型户。卢宏林是上门女婿,面对居住条件差,交通不便,家庭无主导产业,加之又有一个上大学的儿子,岳父年迈体弱多病的困境,在家庭重负的压迫下,他一度思想消极,几乎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根据这个情况,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通过多方面考察,实地走访,认真研判,精准施策,为其找准了脱贫的途径。起初由帮扶人联系到小额信贷伍万元做为发展启动资金,购买苍术籽和种苗、翻地、平整土地15亩。原有核桃10亩、板栗15亩,在帮扶人的指导帮助下,进行了科管,当年增收元,又通过折股量化加入了村级合作社年分红四千元,近年来,产业有了大收入,苍术次年产籽80斤,收入元,仅苍术籽一项年均收入达2余万元,家庭收入趋于稳定。帮扶工作开展以来,他还通过产业就业、易地搬迁、医疗、金融、教育等多项政策的融合发展,于年实现稳定脱贫。他说:这几年来非常感谢党的好政策和帮扶人对我的关心和帮助,特别是近三年以来收入翻番,人均收入达到一万五以上,贷款也还清了,也住上了新楼房,儿子也稳定就业了,我再也不想当贫困户了。达仁镇:勤劳能干,脱贫勇争先锋的脱贫户杨洲   “脱贫不能等靠要,致富不可睡大觉。人只要精神不倒,再难的日子都能熬出头!”今年43岁的杨洲是丽光村二组人,早年在矿山打工,长期在井下干活,患有矽肺病二期。在年全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他深感脸上无光,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摘掉“贫困帽”。   “自从被纳入贫困户的那天起,我觉得脸上无光,而且压力很大。因为自己还很年轻,当时就想着如何通过全家的努力把‘贫困帽’摘掉!”谈起过往,他的心中依然五味杂陈。自此以后,如何实现脱贫致富,如何稳定增收,成为他想得最多的问题。经过一系列的走访考察,他发现本村的蚕桑基础很是不错,养蚕是传统农业,丽光村也有很多人在养,养殖基础不错,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如果把养蚕规模化肯定是一条致富的好路子。他将自己的想法跟家里人说了,不料却遭到了家人的一致反对,“咱们没有养殖经验,也没个技术,万一赔了钱可怎么办,咱家可经不起这样折腾。”妻子忧心忡忡的说道。但此时的他已经下定决定,要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毅然决然的开始了他的养蚕之路。年,在镇村的引导扶持下,他先后领取了株桑苗,发展桑园10亩,为来年养蚕准备好了充足的“口粮”。年初,他跑遍了所有的亲戚朋友,勉强凑了4万块钱,他决定在村上建一个养蚕工厂,说干就干,不到两个月㎡的养蚕工厂便建成了,购置蚕架、蚕布、蚕网、修消毒池、参加技术培训、跟养蚕大户学习经验等一系列准备让他忙得不亦乐乎。“当时就想着早点把我的养蚕工厂建好,还能赶上养一季秋蚕。后来就养了4张蚕,前前后后一个多月的时间,我就收入了近万元呢,家里人一下子就放心多了。”杨洲回忆到。有了第一次养蚕的经验,杨洲又谋划着在次年多养几张蚕,他精心策划,靠着和妻子两人便养了10张蚕,纯收入2万多元。在找到致富路子后,他又新发展了5亩桑园,成园后,预计每年可养蚕15张以上,收入3万元。“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养蚕在村小蚕供育室集中供育到三期,免费拿回家只需养15天左右就有收益,其他时间还可以干别的挣钱,多划算的事,你们能养的尽量养,这是个很不错的致富路子”。杨洲给村里其他群众讲到。“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杨洲心中明白,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叫富。只有搞好产业,才能点燃大家的脱贫希望。在他的宣传带动下,丽光村栽桑养蚕蔚然成风,年全村共建养蚕工厂10处,共养蚕张,年新建4处,共养蚕张,年全村又计划建养蚕工厂20处,预计春季养蚕张。截止目前,全村共有桑园亩,小蚕共育室1个,丽光村的蚕桑产业逐渐成为达仁镇的特色产业,杨洲也在年摘掉了贫困帽,向小康生活迈进了一大步。勤奋好学的杨洲一边潜心钻研养蚕技术,一边又谋划着发展茶叶产业,在现有的12亩茶园基础上,年他又准备再多发展4亩,“对于我们没有外出务工的人来说,没有产业作支撑,脱贫致富就是一句空话,所以我希望大家都发展好产业,争取早日小康。”杨洲谈到。养蚕、种茶,杨洲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用实际行动,实现了人生价值,在致富路上为群众树起了一面旗帜,为丽光村的经济发展,发挥着自己的余热。

温馨提示

小编已将交管APP下载码对接到镇安在线服务号:镇安在线网,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usgho.com/jbyf/132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