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临床表现
疾病检查
疾病诊断
疾病治疗
疾病预防
疾病保健

肺炎支原体感染科普

年入冬以来,各地儿科门急诊爆棚,主要原因是很多感染性疾病集中爆发,肺炎支原体感染就是其中之一。据首儿所年1-12月监测显示,年5月起肺炎支原体阳性率开始升高,12月份最高达到56.8%,出现肺炎支原体感染爆发流行趋势,预计本次流行可能会持续1-2年。

  春节前后,育儿互助各个地方群里几乎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家长和孩子都在发热感冒中,各地群主和管理员反馈,有不少孩子被诊断是“肺炎支原体肺炎”或是“肺炎支原体感染”,家长们纷纷要求我谈谈这个疾病聊聊这个病原微生物,今儿开始会给大家就“肺炎支原体感染”做个较为详细的系列科普。

 肺炎支原体,既不是细菌,又不是病毒,属于非典型微生物。我们讲的非典型微生物,狭义就是支原体、衣原体、嗜肺军团菌。长期以来,我们总是认为非典型微生物的致病性不强,病程自限性,然而,近年来,临床不断有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报道。

  我们要隆重介绍“肺炎支原体”(MP):肺炎支原体,隶属支原体属、支原体科、支原体目、柔膜体纲,它是临床一种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原。

  支原体的细胞体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是能够进行自我复制的、有能力在体外不依赖活体细胞而生存的最小微生物(相比较之下,病毒就弱爆了,病毒只能在活着的细胞内复制)。

  目前证明对人有致病作用的支原体有:肺炎支原体、脲原体属、人型支原体、生殖支原体、和发酵支原体5种。肺炎支原体是目前人类致病支原体中研究最多的一种。

  肺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只有细胞膜,所以呈多形性,以纺锤体状较为多见,而且普通革兰染色也无法发现它——因为革兰染色是在细胞壁上的。 支原体模型

肺炎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的细胞体积常小于典型细菌体积的5%,因为体积微小,和病毒一样能通过细菌滤器,所以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很多人将它当成了病毒。

  肺炎支原体因为没有细胞壁,而且分离和培养非常困难,所以至今没有相应的疫苗可以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

  肺炎支原体相对细菌和病毒而言,毒力较低,但是可以引起机体的免疫炎性反应,所以肺炎支原体感染常常可以影响到不同的组织器官,而其中还是以呼吸道最为常见。

  肺炎支原体的呼吸道感染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肺炎支原体的呼吸道感染临床表现多样,多数症状轻微(有的仅仅只有发热),有些还包括鼻咽炎、扁桃体炎、气管支气管炎和肺炎等,其中以下呼吸道感染较为所见。

  肺炎支原体在各年段人普遍具有易感性。肺炎支原体感染可以发生在婴幼儿甚至是新生儿期,但是发病的高峰年龄段还是在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低龄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通常症状轻微或者仅是亚临床感染,年长儿童(5岁)肺炎支原体感染后肺炎支原体肺炎多见。

  全世界全年都有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发病报告,持续散发,不定期流行,通常3~7年会有一次流行高峰,流行高峰的持续时间从几个月到数年不等。肺炎支原体在家庭中有较高的传染概率,在社区大群体中也会引起地方性流行。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依据是: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一般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影像学检查)

  临床症状体征

  先来说说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症状体征。一句话概括就是不具有特异性。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因为,肺炎支原体感染,既可以发生在呼吸系统,也可以发生在皮肤黏膜、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骨关节系统、泌尿系统等其他组织器官(常常一些免疫相关疾病,或者病因不明确时,也需要考虑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存在)。而且,肺炎支原体感染后,症状严重程度各不相同,临床过程也差异较大,有些虽有感染却无症状,有些感染后可以自我缓解,而有些则危及生命或留下严重后遗症。

  肺炎支原体感染呼吸系统时,引起上呼吸道感染,部分可以发展为支气管炎或者肺炎,也可以诱发哮喘。肺炎支原体感染上呼吸道时,临床表现有咳嗽、咽红、流涕、喷嚏等。持续高热和咳嗽的患儿,需要考虑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可能。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病程早期,可以持续干咳为主,呈阵发性剧烈咳嗽,常会影响患儿的活动和睡眠。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可以出现发热,且大部分是高热。

  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主要是指疾病本身对于常规治疗的疗效反应低下;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主要是指疾病本身的严重程度。

  肺炎支原体肺炎早期的肺部体征常常不明显,听诊常常一无所获,急性期或者有呼吸音减低,局部捻发音,喘鸣音等等。肺部体征与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不一致,也是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特征(临床上有的大小孩发热1周就诊,没有伴随其他症状,肺部听诊没有听到什么异常,影像学检查却是双肺弥漫性大片状阴影)。

  实验室检查

  接着来看看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通常也叫辅助检查,辅助检查,顾名思义,所有这些检查的结果都是给医生的诊疗作为辅助参考之用,单一检查结果并不能决定诊断用药。

  1、一般实验室检查

  大家常常太过   肺炎支原体感染时,血常规中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率,以及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原、红细胞沉降率等变化均无特异性。也有研究发现,C反应蛋白对早期识别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有指导价值,当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40mg/L预示患者对单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

  简单说,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早期,血常规通常没有什么变化(与病毒感染无法区别),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后期,血常规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率会有所升高。

  2、影像学检查

  肺炎支原体肺炎“雷声小,雨点大”,不声不响就重创了肺部——影像学改变和临床表现并不吻合,早期,当肺部体征还不明显时,影像学改变已经较为明显。而且,影像学改变通常需要8周以上时间来完全恢复,甚至有些需要一年才能完全吸收恢复。一直认为它是老实巴交的自限性疾病,可它一旦发起飙来,其攻城掠地的速度和破坏性确实不容小觑啊。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影像学改变呈现多样性,胸片可以表现为节段性或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炎、肺门淋巴结肿大等等。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影像学改变在不同年龄阶段还算是有一定的特点,婴幼儿表现为双侧间质性肺炎为主,学龄前和学龄儿表现为一侧节段性或大叶性肺炎为主。暴发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胸片常表现为弥漫性间质性病变。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可累及一叶或多叶的肺实变,还伴有肺不张、胸腔积液、肺脓肿、气胸等。

  3、病原学检查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确诊依赖于病原学检查。

  肺炎支原体的培养是诊断的金标准,但是培养复杂而且周期长,缺乏早期诊断的价值,所以目前临床上主要还是用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

  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的结果会受到病程的影响。MP-IgM大约需要感染一周后才能被检测到,所以早期感染时血清学检测还没什么意义。单次MP-IgM抗体滴度≥1:对肺炎支原体近期感染或者急性感染有诊断价值,急性期和恢复期MP-IgM或MP-IgG抗体滴度呈4倍或4倍以上增高或减低,同样可以确诊肺炎支原体感染。(比如,有临床症状的患儿,第一次MP-IgM抗体滴度≥1:40阳性,第二次MP-IgM抗体滴度≥1:阳性,可提示肺炎支原体感染急性期)

  婴幼儿因为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善,产生抗体的能力较低,可能出现假阴性或者抗体滴度低(同样道理,有些孩子免疫接种后,复查抗体仍然阴性颇为常见,与孩子发育中的免疫功能有关,而与疫苗的质量并不直接相关)。

  可是,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目前还是不能做到速测速得,在得到最有力证据之前,我们也不能任由肺炎支原体继续攻城掠地胡作非为,所以,医生通常会考虑经验性用药。

  一些鉴别诊断

  医生在经验性用药之前,还会与流感和腺病毒感染等做鉴别。以一个发热5-7天的孩子为例,流感会有流感病人的密切接触史,若是严重的流感全身症状较重;腺病毒感染的中毒症状较为严重,无论发热时或是退热后孩子的精神差饮食差;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中毒症状则较为轻微,发热时精神较差,退热后精神尚好。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查快速排除这些感染的可能。

  希望大家了解这些以后,在没有得到最有力证据病原学检查之前,也请先不要拒绝医生的经验性用药。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

  再来说说大家   在之前的文字中,我们介绍了肺炎支原体是没有细胞壁的,所以,理论上说,作用于细胞壁上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和头孢类)对肺炎支原体是无可奈何的。

  在之前的介绍中,我们也说过肺炎支原体虽然毒力较低但是免疫炎性反应毫不逊色于细菌和病毒,恰好研究发现14或15元环的大环内酯类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因此,目前国内外的指南中,抗肺炎支原体感染均推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尤其是以阿奇霉素作为一线用药。

阿奇霉素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是组织浓度高,半衰期较长,所以常见的用法是这样的:用5天停2天或者用3天停4天,第一天使用10毫克/公斤,接下来的4天或2天使用5毫克/公斤。(目前国外推荐用5天停2天)

  与以往的经验不同,抗肺炎支原体感染针对病原治疗的周期较长,通常不少于2个疗程,即2个用5天停2天或者用3天停4天。根据患儿的病情考虑有些疗程会更长。症状完全消失以后还要继续坚持用到疗程结束,擅自减少剂量或者停药,都可能诱导耐药,并且因为肺炎支原体没有完全被清除而导致病情反复。

  上海医院呼吸科老主任陆权教授呼吁大家尽量采取阿奇霉素原研产品口服,其口服的生物利用度可以达到40%以上,是明智之选。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最好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usgho.com/jblcbx/6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