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用药如用兵,在精不在多。用之得当,旗开得胜,药到病除;用之不当,损兵折将,贻误病情。药物都具有两重性,不管中药、西药,首先强调用药要合理、安全、有效。我们必须辨证地看待药物的治疗作用,分清主次,对症用药,方能预防疾病,根除疾患。
年3月,这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不过是平平常常的日子,但对于高考生来说却意义不凡。距离高考仅剩下一百天左右,每个高三考生都在认真备考,紧紧抓住这最后的冲刺时间。在这特殊时期,家长们更是都极其注意,给足孩子营养,减少孩子的压力,不让孩子生病。可某一天,我的诊所却来了一个高三考生。
当时这个考生脸色苍白,身体也很弱,整个身体都靠在了妈妈身上。她的妈妈也是一脸愁容。可能是因为替女儿的病着急,见到我她有些激动:“裴大夫,我女儿已经发高烧有二十多天了,其间用过退热药,可是没过几天又开始烧了,就这样反反复复,可烧始终退不下来。您看,她的身体已经虚成这样了,看着都心疼。而且马上就要高考了,她这烧再不退可能连参加高考都没戏了。”
我赶紧安慰她:“别着急,一定给你看好了。”这也是我常常安慰病人的一句话。生病了谁都着急,这样短短的一句话,往往就能给家属和病人吃一颗定心丸,以免乱了阵脚,被疾病吓住。她的妈妈听到这句话,脸上的神情慢慢放松下来,对我说:“嗯,裴老,有您这句话我就放心了。其实我早就该来的,我女儿10岁的时候也发过一次高烧,医院的诊断是病毒性肺炎,可住院治疗了一个多月也没把这烧退下来。医院就把您请来会诊,结果三服中药下去,高烧就开始退了,没过几天病就好了。可我昨天才突然想到这件事,这不马上就赶过来了。”
“哟,看来咱们还是有缘分。所以,你别着急,中医慢慢地就管用了,而且你这看完中医,马上又跑去看西医,两边都跑,两边都不配合全力治疗,肯定会影响疗效的。”
“对,裴老说得是。”她的妈妈点点头说道。
我看了看她的女儿,接连几天的高烧让她看上去一副病恹恹的模样,身体非常虚弱,面色苍白,精神不振。这是明显的气虚现象。气相当于人体的动力,气不足,人就会表现出各种虚象。
我问这个考生:“感觉口渴吗?”
“嗯,口渴。”因为气虚,她连说话都比较吃力,声音也很小。
我又让她伸出舌头,发现舌苔仍然很黄,说明她体内的热象仍然较重,但四肢较温,说明体内没有明显寒象,只有单一的热邪。她现在口渴就是体内的热太重导致的,体内热盛伤阴,烘烤着体内的阴液,就会感到口渴,这是阴虚的表现。
一般的医生,见到这种气虚、阴虚的病人肯定会大量地补阴、补气,以缓解她气阴两虚的症状。可是病人身上仍有余热,余热不清就去补虚,补了又容易生热,反而让病情更重。所以,现在的关键是清余热,于是我在方子中用了60克生石膏。
生石膏是一味中药,可这味中药却并不普通。
生石膏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的功效,但一些医家认为,生石膏是大寒之药,它还有个别名叫白虎,正是在说其药力之猛。猛药虽然见效迅速,可缺点是伤正气,降低人的抵抗能力。因为这一点,一般的大夫用起生石膏来非常谨慎,有的大夫甚至畏生石膏如狼虎。但其实,这是世人对生石膏的一种谬误,只要用对了,生石膏就有起死回生之效。
当时,我的一个徒弟正跟在我身边抄方子,看到我给病人开出60克生石膏大吃一惊。通常来说,临床应用生石膏这剂猛药,15克足矣。
徒弟不解,私下问我:“这剂量合适吗?”
我不置可否,跟他卖了个关子:“照着写就行,最后看疗效就知道了。”
果然,虽然方中生石膏的剂量比平常多了4倍,可这高烧却很快被镇压下去,可以说是药到病除。
事后我跟这个徒弟解释:“一般,病人热证较轻,用15克石膏就可以了。这个病人连续多日高烧,热证较重,治疗时就必须加倍使用了。根据我以往用生石膏的经验,生石膏的剂量少则6~15克,多的时候甚至要用到50~克,这样才能彻底扑灭燎原之热。”
我能把生石膏用得出神入化,并不是我的自创,而是师承名家,也就是我的恩师孔伯华。孔老就善用石膏,民间因此称他为“石膏孔”。很多医者不敢用石膏,认为石膏大寒。可孔老却认识到,石膏大寒其实是一种谬误,虽然石膏药性寒凉,可在治疗热证时可以大胆使用,绝无后顾之忧。为此,孔老专门考证了《神农本草经》《伤寒论》等书中对石膏的
介绍与应用,让他的理论得到了佐证,也逐渐纠正了世人对石膏的错误认识。
其实,生石膏这味辛凉药,它退烧的作用不比别的药差,而它的凉性反而没有其他的药那么凉,并不会过度伤及病人的身体。所以只要是热证,大可放胆去用。
我将孔老的这些医学思想和诊疗经验传承下来,然后再继续发扬,不断地变革。临床中,我就因为巧用生石膏,挽救了不少病人。无论男人、妇人,还是小孩,遇到热证都会放胆去用。前面故事中的高考学生,我前后两次治好了她的高烧不退,靠的就是石膏这味药。
中医大夫看病,最后到病人手上的,不过就是中药的罗列。为什么有的大夫能治好病,有的大夫却平平庸庸,这就是每个大夫用药的学问了。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我在用药过程中也总结出了自己的特点和原则,即少用苦寒,多用甘寒,药少力专,中病即止。不管是在治病时,还是给徒弟讲课时,我都会遵循这十六字原则。几十年时间里,能够一直坚持这“十六字原则”,足可见其效用。
“少用苦寒”是什么意思呢?从药性来说,苦寒伤胃,因为苦寒之药清热作用强,如果身体没有热却用苦寒药,相当于把生命之火清走,伤了胃阳,使胃的功能受损。所以,我给自己定的规矩就是尽量少用苦寒药。但中药完全规避苦是不可能的,“少用苦寒”并不是说我不用苦药,而是在应用过程中改变一下思路,能避免就尽量避免用苦寒。
“多用甘寒”,也就是多用性甘的药,让熬出来的中药带有一点甜味,让人们不怕吃中药,能够吃中药。“药少力专”,这句话是说给谁听的,是说给中医大夫听的。例如,病人表现出了四种症状,有发热、咳嗽、不爱吃饭、身上长疹子,这时应该怎么治?当然是先选发病最急的发热来治,这样用药相对来说就少了。可如果出现十种症状,就把十种药都加上,方子就开杂了,也就抓不住疾病的主要矛盾了,因此,我提倡“药少”。“力专”强调的也是这个意思,是说用药要专一。因为把感冒、发热之类的急症治好了,食欲也就跟着回来了,自然就想吃饭了。表面看来不爱吃饭是一种症状,但它其实是由急症,也就是最主要的那个症状所引起的,这时就要懂得抓住急症,做到药少力专。
“中病即止”是什么意思?中病就是打中疾病的意思,射箭一举射中靶心,这时就无须继续吃药了。药不是保健食品,不是粮食,当打中疾病的时候也就该撤兵了,要懂得把握鸣金收兵的最佳时机。既然这座城已经被攻打下来,去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继续吃药不仅浪费时间、精力,对身体也是一种伤害。而且,有时候还不能把敌人全部打死,还要留一两个残兵败将,它们既没有了作战能力,也失去了团队,不可能再组织起来,唯一的结局就是自生自灭。
这就是《伤寒论》里说的“阴阳自合病自愈”。什么叫“阴阳自合”,就是“中病”的意思,打中敌人且症状明显消退,让身体的阴阳恢复平衡,重新运转起来,疾病也就随之痊愈了。这时就该撤药了,如果继续给药也只是调理脾胃类的安抚性治疗。所以,明医(明白的医生)治病不是一味过分治疗。我们总是希望病快点好,吃起药来特别狠,可一狠不但不能治病,反而伤了身。刚把正常的阴阳平衡调过来,又矫枉过正,调过头了,如此一来不是伤肾,就是伤肝、伤胃。所以说阴阳自合,调到还差一点的时候就撤兵,身体自己就痊愈了。这一道理局外人往往不理解,什么自合,什么病自愈,可它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回事。
其实,这几点用药的原则,就体现了中医所提倡的用药如用兵的道理。用药就像在用兵,既要了解自己手里药的效力,优势在哪里,劣势在哪里,还要懂得制敌之术,了解如何把药物配合起来,是声东击西,还是抓住主要病症。战场打仗,有《孙子兵法》,而我则依靠这“十六字原则”治病无数。所以,中医大夫不仅要准确辨证,合理施药也要讲究方法,这样才能创造出以少胜多、以精治敌的奇迹。
(摘选自《大国医——中国人应该这样用药》第三章大国医的珍藏小秘方用药如用兵,在精不在多)
北京那个医院看白癜风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