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临床表现
疾病检查
疾病诊断
疾病治疗
疾病预防
疾病保健

张克镇未来需要什么样的医学

中国好书y

为读者发现好书,为好书寻找读者

在美国纽约东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有一座医生的墓碑,上面刻着一句话:“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从这个墓志铭上我们能了解哪些信息呢?第一,作为医学,它所能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并不能充当救世主的角色。第二,既然医学能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很多时候医生也很无奈,那么,当面对无能为力的疾病时,应该怎么办?应该去帮助、关怀、安慰病人。第三,医学除了现有的技术层面的东西之外,更应该重视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恰恰是现在的医患关系中最缺乏的东西。

  

  医学始终走在一条“希望之路”上

  三十年的临床经验让我感觉到,医生对病人的关心与治疗同样重要。我们必须承认,现代医学对我们的生命规律和某些疾病的认识是有限的。美国的科学院院士托马斯·刘易斯曾在他的专著中写过一段话:“能够成功地做出诊断和说明预后,被看作医学的胜利……我们对真正有用的东西了解甚少,我们虽然繁忙地对疾病进行分析,但是无法改变它们大多数的进程。我们所做的是分析,要改变疾病的进程是很难的。表面看来很有学问的医疗专业,实际上却是个十分无知的行当。”反思一下,现代医学对某些疾病确实是束手无策的,例如肿瘤、艾滋病。在治疗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没有找到它们的真正规律。

  回顾医学的发展史,我们会发现它始终行走在一条“希望之路”上。我们总是在惊喜之后收获失落,总是在自信之后产生失望。我们常把医学的希望寄托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我们把人体的结构层面认识得越来越清楚、细微,疾病仍然有增无减,我们仍然对很多疾病无能为力。我们常常刚刚惊叹完新发现的医学成果,便会在不久后发现由它带来的更为严重的负面作用。我们有了显微镜,发现了细胞是我们新陈代谢的基本功能单位,也发现了致病的微生物细菌,知道了新陈代谢是怎样的过程,也知道了微生物会对我们身体产生的作用和因此导致的疾病,于是我们惊喜地认为以往医学上很多问题都将由此得到解决,但事实并不像想象的那么乐观。

  人类发明了抗生素以后,就认为能把致病的微生物全都控制并消灭了,但事实上到今天为止,微生物仍然在困扰着我们。医学依然无法解决这类疾病。目前,生物医学又给我们描述出了比以往更辉煌、更诱人的蓝图,似乎当完成基因测序之后,人类健康尽在掌控中。但实际并非如此。如果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思考,就会发现一个让我们警醒的事实:无论是器官组织的形态结构还是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胞,无论是已经测序完成的基因还是更细微的分子元素,这些只不过是我们身体中基本的实体结构,生命要想正常进行新陈代谢,除了这些基本的实体结构之外,还必须有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另一个事实是,这些结构的改变,会随时受到外围环境的影响。如果我们只把研究的方向锁定在这些基本结构上而忽略它们的外围环境,那就会永远处于一种被动的研究之中,因为这些结构会常常受到外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因此,如果不能够放开思路,丢开以往形成定式的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便会永远在我们自己设定的圆圈内徘徊。

图当前医学理论的缺陷

  所以我们应该反思是不是研究思路出了问题?现代医学的研究对象越来越细:从宏观层面到器官层面、细胞层面,同时,像CT、核磁共振等各种先进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多,治疗方法也越来越复杂:各种介入疗法、干细胞疗法,还有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心理的疗法,以及社会干预的方法都用到了,甚至还有克隆技术、器官移植、变性手术等。可是回过头来认真思考,现代医学中的诸多先进器械与技术对改善人类的健康和疾病的治疗,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从整体来说,我们对很多疾病的认知还是停留在形态学的层面上,而这种研究方法,甚至会对影响我们的一些最基本、最常见的因素置之不顾。例如,在针对一些慢性生活方式疾病的研究中,忽略了日常生活方式对人体的影响而只注重某些指标的变化,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导致该类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从疾病的发展趋势来看,疾病的种类以及对人类的危害程度也越发严峻。以前困扰我们的多是营养不良之类的代谢疾病和一些感染性疾病,现在却是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艾滋病等。这一类疾病和以前的疾病相比,是不是更加可怕?所以,我们要明白目前的医学能带给我们的保障是有限的,要想获得真正的健康,主要是靠自己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调节和改善自身的体质,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想告诫大家的是:既然现代医学很难如我们期望的那样带给我们真正的健康,那我们就要反思我们对现代医学过于依赖的态度。人不是汽车,医院也不是修理厂,医院能解决你所有的健康问题。很多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必须靠自己解决。另外,我们也不要把健康的希望寄托在未来的医学上。最需要做的是认识到自身对健康的维护作用,以及认识到导致疾病的真正原因。从自己做起,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从源头上预防疾病的形成。

  不得病才是最好的方法

  前面提到治病要治到病根上,这是不是保证身体健康的最佳的方法呢?仍然不是,因为不得病才是最佳的方法。我国曾经有研究表明,用1元钱来做疾病的预防,会省掉8.5元的医疗费,还会省掉元的抢救费。只要我们养成一个良好的工作习惯和生活习惯,很多疾病就可以避免。我们为什么非要去吃药,非要让身体恶化到患了严重的疾病之后才去治疗呢?尽可能把疾病消灭在萌芽之中,这才是真正高明的医学。

  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中医理论就已经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比如,最有名的是《黄帝内经》中说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就是提醒大家在没有发病、身体秩序还没有紊乱的时候进行调理,这样不仅代价小,人的生活质量也会高。所谓的“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也是《黄帝内经》中所讲的。为什么只有上医才能“治未病”?因为只有好的医生才能够判断出你的身体会产生什么问题,哪个部位是你身体中存在的健康“短板”。

  预防疾病还要注意的就是避免外在因素的伤害。例如工作环境、气候等一些不利于健康的因素对我们的危害。身体是需要自己呵护的,不能有了病就把自己交给医生了,不从自身做改变。交给一个明白的医生还好,如果交给一个经验不足的医生那就糟了,不该吃的药让你吃一堆,不该做的治疗做一些,对身体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中医还有一个更好的预防疾病的具体方法,就是从经络穴位这个角度来预防,换一个说法就是从空间这个角度来实现疾病的预防。正常情况下,我们的经络空间是正常存在的,一旦有了问题,它就会发生一些变化,这些变化甚至在体表就能够显现出来。如某些穴位或反应点的压痛敏感度会增加或者会出现硬结、硬条等变化。如果你有胃病,按压中脘穴附近,压痛度就会比正常人高。如果心脏有问题,心俞穴、内关穴、至阳穴等也会变得压痛敏感。总而言之,穴位敏感度的变化与内脏的变化是有一定对应关系的。

  另外,有些穴位附近还会出现条索状的改变,以及温度、颜色或其他一些指征的改变。有些穴位会出现凹陷,或者凸出,有些穴位的温度会降低或者发热,这些改变都提示着相应的内脏发生了各不相同的变化。

  针对目前临床上医源性疾病越来越多的现象,未来医学应该有一个特征,那就是生态医学。生态医学不是对抗式的医学,也不是替代式的医学,更不是杀戮式的医学。替代式的医学有激素替代疗法,对抗式的医学用化学药物和疾病对抗,杀戮式的医学用抗生素与细菌对抗,而生态医学则不然。比如被火烧后的森林经过长期的修复都不一定能复原。相反,如果顺应生态的自然规律,恢复原来的生态,牛羊还可以在那里生长,鱼鸟依然成群。人体的环境也是一样,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都有自己特定的生理规律与特定的生态环境,如胃部环境是酸性的,而其他部位的PH值就不可能像胃那样;大肠中存在着许多诸如大肠杆菌之类的菌群,而肺部如果存在这类细菌就是一种病态。人体就是由不同组织、不同菌群构成的一个多种生态环境的平台。皮肤有皮肤的生态,肠道有肠道的生态,心脏有心脏的生态。只有顺应生命的规律,保持各种生态稳定的医学,才是安全有效的医学。其实中医理论与诊治方法中,安全、有效、生态的诊治方法很多,不仅仅有天然植物组成的药物,还有像针灸、推拿、导引术等对人体及疾病的治疗有效的多种办法,这些都可以对我们的身体及其疾病起到有效的治疗与调节作用。

  目前在医学临床上,现代化设备投入越来越多,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人与机器的对话越来越直接,医生因此处于被逐渐边缘化的境地,而医学也由此变得简单与冰冷。在人们的头脑中,医学与医疗就是为了治病,而治病,就是要吃药、输液、手术等。其实这不是医学的全部,医学也不应该过度强调技术。我们应该明白医学的目的是什么,如何使病人感觉到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尊严。因此,未来医疗需要做的,是把人性融入治疗之中。

  未来需要什么样的医学

  未来医学的发展应走向何方呢?

  英国一个医学专家写了一本书,叫《聪明的病人》,书中有一段医患之间的对话。

  医生:“您得了高血压,可以选择吃药。”

  病人:“如果不吃药会有什么后果?”

  

  医生:“可能会得像中风和冠心病这样严重的疾病,甚至猝死。”

  病人:“像我这样的情况,得这种严重疾病的机会有多大?”

  医生:“根据科学研究结果推算,未来5年内大约有10%的可能。”

  病人:“如果我吃药,是否就不会得了呢?”

  医生:“还可能会,科学证明吃药只能使心血管病降低约30%。”

  病人:“30%是什么意思啊?

  医生:“吃药会将心血管病危险从10%降到7%。也就是说,33个吃药的人中有一个会因吃药不得病,32个病人吃不吃都一样。”

  病人:“我会是那一个幸运者呢,还是那32个不幸者之一呢?”

  医生:“您幸运的机会是3%,不幸的机会是97%。”

  病人:“抗高血压药有什么副作用吗?”

  医生:“一些病人可能会出现疲劳、入睡困难、阳痿和肢体痉挛等现象。”

  病人:“哦!33个人中才有一个人得益,还会有副作用。这些钱花到别的地方吧。”

  医生:“这是您的选择,我尊重您的意见。”

  在提摩西·麦克尔所著的《诊断你的医生》中也有这样一段对话:

  医:“您需要拍X光片以便协助诊断。”

  患:“我为什么要拍X光片?”

  医:“是为了排除肺炎。”

  患:“我得肺炎的可能性有多大?”

  医:“可能性不大,但我只是想确诊一下。”

  患:“你估计可能性多大,十分之一,百分之一?”

  医:“根据不发烧、肺部听诊正常这些情况来看,你得肺炎的可能性很小。”

  患:“我明白了,我如果得了肺炎您会怎么办?”

  医:“也许我要让你口服抗生素。”

  患:“如果我没得肺炎,你还会给我开抗生素吗?”

  医:“是,我可能会给你开。”

  患:“就是说,拍胸片对治疗没什么影响,对吗?”

  医:“是的,实际上没有影响。”

  患:“我想我还是先不拍了……”

  医院看病的经历,大多数患者都是对医生的话听之任之,很少会有患者主动去反问医生,对医生的诊治方法提出质疑。其实,我们病人往往要比医生更清楚自己身上真正的病因。

  这些对话其实是一种医患之间协商式的诊治模式,这种模式更人性化。有一些检查是属于预防保护性的,或者是排除一些情况,有些检查病人完全可以选择不做,这就需要医生和病人共同协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医学信息会越来越发达,越来越多样化。这样,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医学专业信息不对称的壁垒也将逐渐消失,大众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信息越来越丰富。另一方面,随着智能化设备越来越发达,在医学上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有两个我们无法回避的趋势现在已经显现出来了,一是某些人体的器官组织功能将有可能被机器人所取代,如一个没有双臂的人,可以用机器人手臂来完成各种相应的功能。二是部分医生的职能将被机器人取代,如诊断的智能化设备可以做出部分诊断,达·芬奇机器人已经可以代替医生做部分手术。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医学的专业化标签将有可能将被渐渐淡化,而变成一个大众化的行业。

  目前的医疗仍然是以检查结果为导向进行治疗的,这种医学方式使得我们的机体往往容易受到一些化学药品的干预与破坏,有些疾病不但没有改善,反而因为药物的毒副作用增添了新的问题。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积累了足够多的医学信息与经验教训之后,我们将精准地知道病因之所在。医学将变得不再以治疗为主导,而是以病因预防为主导。这样也就避免了药物对身体的破坏,医学将变得更加生态化,更加安全可靠。

  因此,未来的医学,一定会变成大众化与人性化的、以预防为主导的生态化医学。

  ——本文选自张克镇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医疗的背后:那些关于生命、健康和医疗的真相》,详细精彩内容请读原著。

“中国好书”已经揭晓,查看详情请回复“”。

“中国好书”月榜(原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大众好书榜”)从年3月开始每月发布一次,回复6位数年月(如03),即可获得对应月份的榜单及推荐理由。

回复“目录”获取最新书评目录,回复目录上的编号或书名,即可获取该书的精彩书评。

扫一扫







































北京看白癜风正规医院
北京中科医院正规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usgho.com/jblcbx/3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