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病了,着急归着急,千万不能因为一些做法让自己后悔。
区分孩子正常的体温升高和发热,
别只摸额头。
●正常的体温升高。
体温超过37.5℃定为发热,俗称发热。
37.3℃~38℃为低度发热;
38.1℃~39℃为中度发热;
39.1℃~41℃为高热;
超过41℃为超高热。
●异常的体温升高(发热)
体温异常升高也就是发热,与哭闹后造成的体温升高是不同的。
发热时不仅体温增高,还同时存在因疾病引起的其他异常表现,例如面色苍白、呼吸加速、情绪不稳定、恶心、呕吐、腹泻、皮疹等。
●由于宝宝个体差异和导致疾病原因的不同,发热的表现和过程存在很大的差别。
①同样是肺炎,有的孩子发热不高,有的孩子高热达39℃~40℃。
②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热可持续2~3天,而败血症可持续数周。
③发热的起病有急有缓,有的先有寒战继之发热,有的发热很高但四肢及额头发凉。
所以,用手触摸四肢及额头很难察觉发热,而触摸胸腹部就会感觉到小儿发热。
发热何时才考虑输液,口服与输液如何抉择?
●什么时候考虑输液?
服用退热药后几小时内体温下降,说明孩子对退热药是敏感的。几小时后,体温再度上升是发热的基本过程。
如果体温越烧越高,说明体内水分不足,限制了退热。鼓励孩子少量多次喝水。
只有进水困难时,才考虑静脉补液,但不是输抗生素。没有研究证实注射退热药物的效果优于口服退热药。
●能选择口服药,就尽量避免静脉输液。
有家长问:“口服药物好还是静脉输液好?”
①一般状况下,口服药物会相对安全,因为肠道是一个过滤膜,口服的情况下有些东西会被肠道阻挡,可以通过粪便排出人体。
②静脉输液则是直接注入血液,如果用显微镜观察静脉输液过程的话,你会看到大量的颗粒物都进入到了孩子的血液当中。
●能选择局部用药,就尽量避免全身用药。
口服药、肌肉注射、静脉注射都是全身治疗;外用药、雾化吸入等属于局部治疗。
孩子的肌肉很薄,扎深了容易扎在骨膜或神经上。即使既没扎在骨膜上,也没扎在神经上,孩子肌肉薄,吸收相对差,皮肤很容易形成局部硬结。
很多家长带孩子来看病,医生几乎不会推荐肌肉注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能局部用药就尽量避免全身用药,当然还要根据孩子疾病的范围进行判断。
图片内容非常重要,建议点击查阅或收藏!
戳这里点赞啦?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该怎样治愈北京治疗白癜风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