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在入院后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我国目前CAP的年龄构成比研究显示例住院的CAP患者中≤5岁(37.3%)及>65岁(28.7%)人群的构成比远高于26-45岁青壮年(9.2%)。并且CAP的病死率随患者年龄增加而升高,多项研究结果表明ICU中重症CAP患者的30d病死率达23%-47%。
CAP致病原的组成和耐药特性在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且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迁。目前国内成人CAP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肺炎支原体和肺炎链球菌是我国成人CAP的重要致病原,其他常见病原体包括流感嗜血杆菌、肺炎衣原体、肺炎克雷伯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主要病原体耐药方面,我国成人CAP患者中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的高耐药率是有别于欧美国家的重要特点。近期我国两项CARTIPS结果表明肺链对阿奇霉素的耐药率高达88.1%-91.3%,对克拉霉素耐药率达88.2%。另外,我国肺链对口服青霉素的耐药率达24.5%-6.5%,对二代头孢的耐药率为39.9%-50.7%。
CAP的临床诊断思路主要是按6个步骤:第1步:判断CAP诊断是否成立→第2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选择治疗场所→第3步:推测CAP可能的病原体及耐药风险→第4步:合理安排病原学检查,及时启动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第5步:动态评估CAP经验性抗感染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第6步:治疗后随访及宣教。
对于CAP的抗感染治疗,一是在确立CAP临床诊断并安排合理病原学检查及标本采样后,需要根据患者年龄、基础疾病、临床特点、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疾病严重程度、肝肾功能、既往用药和药物敏感性情况分析最有可能的病原并评估耐药风险,选择恰当的抗感染药物和给药方案,及时实施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选择抗菌药物要参考其药代/药效学特点,对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其杀菌能力在4-5倍最小抑菌浓度基本达到饱和,根据半衰期一天多次给药可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而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如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的杀菌效果随药物浓度升高而增加,药物峰浓度越高效果越好,因此通常每天一次给药,可增加药物活性,减少耐药的发生并能降低氨基糖苷类肾损害的风险;二是CAP目标性抗感染治疗:一旦获得CAP病原学结果就可以参考体外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目标性治疗。
除了抗感染治疗,CAP的辅助治疗也十分重要。CAP是感染性疾病的最主要死因,中重症患者补液、保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以及物理治疗等辅助治疗对CAP患者也是必要的。合并低血压的CAP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是降低CAP病死率的重要措施。低氧血症患者的氧疗和辅助通气也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治疗手段,此外雾化、体位引流、胸部物理治疗等也被用于CAP的治疗。
参考文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April,VoL39,No.4.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