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临床表现
疾病检查
疾病诊断
疾病治疗
疾病预防
疾病保健

检验临床面对面一个冷凝集标本将三个科

这件事是发生在笔者实习期间,因为过程比较曲折,涉及到的知识比较庞杂,期间存在失误和“白忙乎”,所以笔者对这次经历一直记忆犹新。

北京冬天室外的雾霾让人不想呼吸,而温馨的科室内各种标本却又像炮弹一样,从物流系统炸到检验科。在纷忙的脚步中,笔者发现了一个有问题的现象,同一位患者的血型相隔两年不一样了!(医院的血型首先由急诊科用卡片法双人双签字做一次,如果患者需要输血再到输血科做一次)。这是儿科的一位小患者,LIS系统显示两年之前的血型是O型,可是现在笔者做出来却是AB型,血型可能会因后天的恶性疾病和免疫系统的改变等多方面原因随之变化,毕竟那少之又少。笔者做了两遍会后结果依旧,马上叫来王老师再做一遍,一分钟后,两个卡环内均可见成片的聚集红细胞。应该不会有问题呀?与家属和主治大夫沟通后,否认特殊疾病,这个过程中得知该患者是因咳嗽、发烧、肺部感染住进儿科的。急诊的卡片法毕竟影响因素较多,只好拿到输血科进行再鉴定了。笔者说明来意,输血科的李老师立刻进行正反定型。过一会给出了结果:正、反定型不合。这时李老师拿起患者的血看了半天,微笑着说:“原来是这样”。笔者凑近一看,血常规管上有明显的沙粒样聚集。笔者也很兴奋: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冷凝集?奇怪,刚才在科里怎么没看见?过了不到一小时,李老师给出了答案,原来患者的血型就是O型。

回到检验科查看患者的医嘱资料,发现还未发出报告的血常规结果异常。RBC为0.3×10^12/L,HGBg/L,MCV、MCH、MCHC均不同程度的偏高。回想起血常规出现沙粒样,也许是在笔者送往输血科的过程中科室到科室之间的一段路程的温度较低导致凝集更加明显。王老师马上把样本37℃温浴,半小时后血常规的结果恢复正常,发出报告。这件事件似乎因为我们的工作上的细心解决了。但是王老师还是一脸的疑问。他说根据已知的情况这个孩子不像是恶性疾病和免疫系统等方面的疾病。我怀疑这个孩子是肺炎支原体感染:1、临床症状比较吻合;2、血液产生冷凝集;3、儿科和呼吸科的患者是肺炎支原体的易感人群,尤其在秋冬季节。可是他的医嘱里没有相关的证据,基于对患者负责的态度,王老师联系了这名患者的管床大夫,管床大夫对我们的意见非常重视,立刻下医嘱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结果不出所料为阳性。在该名患者输注了两天的头孢未起效的情况下,检验科、输血科和儿科的老师用自己的专业所长“误打误撞”的找到了患者的病因。

回过头看这个病例,其实第一步我们应该观察该患者的血常规结果,如果早发现该患者的血常规结果的问题,那冷凝集就会成为我们主攻的方向,血型鉴定的方向就会很明了。

那这次冷凝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目前认为一些病毒感染时血冷凝集实验也可阳性,但一般滴度不高,高滴度>1:64可能是肺炎支原体感染,滴度越高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可能性越大。当人体感染肺炎支原体后有的患者就会继发产生冷凝集素,冷凝集素是大分子IgM型完全抗体,在正常情下人体血液中含量极低,且无活性。在病理情况下,其含量显著增高,反应温度也随着增高。若临床仅提示肺炎,同时伴有或轻微冷凝集现象,可进一步查肺炎支原体血清抗体(MP-IgM)及肺炎支原体PCR,若阳性可确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

那遇到这样的冷凝集该怎么做呢?

一般遇到这种情况,血型鉴定时我们会采用37℃加热洗涤,将患者红细胞用37℃温盐水洗涤3-5次,有时再配上4℃冷吸收的方法。血清在4℃条件下用O型洗涤红细胞吸收冷抗体1-2次,这样可以有效的排除高效价冷凝集素对血型鉴定产生的严重干扰。血常规检测遇到这种情况,当然还是教科书上的方法,如果37℃温浴后还是凝集呢?我们以后再探讨。

冷凝集可以为临床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提供证据,肺炎支原体感染可以辅助解释血常规的冷凝集结果、部分血型的鉴定困难。一个肺炎医院的三个科室,所以沟通很重要。

检验视界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usgho.com/jbjc/128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