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儿童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喘息”症状。如何合理应用抗微生物药物进行病因或联合治疗是临床医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父母的心肝,儿童的一举一动牵动着大家的心。为人父母,最怕孩子生病,然而,很多孩子却逃不掉“喘息”的折磨。“喘息”是儿童的常见症状。由于解剖、生理和免疫特点,在病原微生物侵入或受到机械性、物理化学刺激,或器官生长发育畸形时,儿童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喘息”症状。如何合理应用抗微生物药物进行病因或联合治疗是临床医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日发表的《儿童常见喘息性疾病抗病原微生物药物合理应用专家共识》,将成为临床医生解锁“治疗儿童常见喘息性疾病”的神器,帮助患儿及时控制感染、缓解喘息症状、阻断病情进展、促进痊愈。导致“儿童喘息”的元凶喘息性疾病是儿童的常见疾病,究其元凶首恶,主要有:毛细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喘息性肺炎、支气管哮喘、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百日咳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具体如下:表1儿童喘息相关性呼吸道疾病“病原”不同,“喘息”亦不同1.病毒感染与喘息不同病毒导致儿童喘息的特点也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2病毒感染致儿童喘息的特点2.非典型病原感染与喘息(1)MP非细胞内生长的最小微生物,含DNA和RNA,无细胞壁。学龄前和学龄儿童是易感人群。MP吸附于气道纤毛上皮细胞,分泌社区获得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毒素,使气道上皮坏死、脱落、黏液分泌增加;由于与人体的某些组织、器官存在共同抗原,感染后可形成自身抗体,引发多系统免疫损害;MP呼吸道感染可引起气道慢性炎症反应,引起平滑肌过度收缩、腺体分泌增加、气道高反应性;MP可作为过敏原,触发免疫性炎症反应,引起各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释放,诱发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MP感染症状轻重不一,发热热型不定,感染急性期常出现剧烈刺激性咳嗽,并常伴发喘息,急性期后部分患儿出现反复咳嗽和(或)喘息发作,甚至发展为持续性哮喘,呈现出IgE和嗜酸性粒细胞高水平表达。(2)CP及沙眼衣原体(Ct)CP: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检出率约为5%~10%。CP呼吸道感染后病理生理改变与MP相似,可以导致气道的直接损伤,启动气道的炎症反应,导致咳嗽、气促、喘息等症状。
Ct:主要来自母婴传播,是6个月尤其是3个月以下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Ct感染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且症状隐匿,可表现为阵发性咳嗽、气促、喘息等。
3.细菌/真菌感染与喘息细菌:儿童呼吸道感染常见的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是否是诱发儿童喘息或哮喘急性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尚无定论。在反复喘息或者哮喘的患儿中,细菌感染常合并或者继发于病毒感染;病毒感染的患儿如合并细菌感染,会加重喘息症状及延长喘息持续时间。
真菌:真菌感染导致儿童喘息可表现出多种临床病症,如真菌致敏性重症哮喘,支气管肺曲霉菌病或过敏性支气管肺真菌病。如临床上患儿出现顽固性喘息和咳黏液痰,需警惕真菌感染。
治疗药物的种类要想让“喘声”消失匿迹,我们需要合理的抗病原微生物治疗,可派出“抗病毒”、“抗非典型病原体”、“抗细菌”、“抗真菌”这四支骁勇善战的队伍,积极应战。1.抗病毒治疗(1)抗RSV治疗利巴韦林(病毒唑):合成的核苷酸类似物、广谱抗病毒药。具有骨髓抑制、致畸致癌等毒性,不常规推荐。对于某些严重的RSV感染或免疫功能严重受损的儿童,可考虑早期静脉点滴,10~15mg/(kg?d),3~5d,需观察不良反应。由于尚无足够证据证实吸入利巴韦林治疗RSV感染的有效性,年美国儿科学会不再推荐其用于RSV感染的治疗。
干扰素(IFN):具有广谱抗病毒、抗增殖和免疫调节活性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家族。雾化吸入IFN-α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缺乏高质量的临床多中心研究。
人单克隆RSV-F蛋白抗体(帕利珠单抗):年美国仅推荐在29周以下的早产儿、32周以下合并慢性肺疾病的早产儿及先天性心脏病婴儿在生后12个月内使用,而对29~31周的早产儿生后6个月内,及32~34周早产儿生后3个月内,不再常规推荐使用帕利珠单抗用于预防RSV引起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2)抗ADV治疗利巴韦林、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对ADV疗效不确切,不推荐使用。
西多福韦(cidofovir,CDV):通过抑制病毒DNA聚合酶,使病毒DNA失去稳定性,抑制病毒复制,针对免疫低下儿童的ADV肺炎有报道,但疗效和安全性尚未确定。对于重症ADV感染,可考虑应用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1.0g/(kg·d),连用2d。
(3)抗IFV治疗神经氨酸酶抑制剂(NAI):抗IFV的首选药物,选择性抑制IFV表面神经氨酸酶的活性,阻止病毒由被感染细胞释放和入侵邻近细胞,阻止子代病毒颗粒在人体细胞的复制和释放,对甲、乙型流感具活性,常用药物包括奥司他韦、帕拉米韦和扎那米韦。具体如下:
表3常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给药方案M2离子通道阻滞剂:阻断流感病毒M2蛋白的离子通道,抑制病毒复制,仅对甲型IFV有抑制作用,包括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由于病毒的耐药性和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已不推荐使用。
(4)抗巨细胞病毒(CMV)治疗更昔洛韦(ganciclovir,GCV):儿童CMV肺炎可先作诱导治疗,每次5mg/kg,每12h1次,静脉滴注,持续2周,再维持治疗:每次10mg/kg,每周3次,或每次5mg/kg,每日1次,根据病情持续治疗至少10d。由于该药具有骨髓毒性,当外周血中性粒细胞≤0.5×/L或血小板≤25×/L时必须停药。(5)抗其他病毒治疗RV、PIV、HBoV、HMPV等尚无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可尝试使用IFN-α抗病毒治疗。2.抗非典型病原体3月龄以下小婴儿有沙眼衣原体感染可能,学龄前、学龄儿童MP、CP感染比例较高,均可首选大环内酯类药物。大环内酯类药物通过和50s核糖体的亚单位结合及阻碍细菌转肽过程,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常用药物包括第一代红霉素和第二代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等。具体如下:表4常用大环内酯类药物的给药方案(1)14元环(红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及15元环(阿奇霉素):不仅可以对抗非典型病原菌感染,还具有不依赖于抗菌作用、非甾体活性的抗炎、免疫调节效应、抑制气道黏液高分泌、免疫调节相关抗微生物效应、提高激素敏感性减少激素依赖、抑制病毒感染触发的促炎细胞因子的生成等作用。(2)阿奇霉素:生物利用度高、细胞内高浓度,每日1次给药,对肝脏P酶的抑制作用最小,对肝功能损害作用也最小,为儿童MP、CP、Ct感染治疗首选。阿奇霉素通过抑制气道炎症细胞和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病毒性细支气管炎小鼠气道炎症,显著增加RV-1B和RV-16诱导的IFN、IFN刺激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RV的复制和释放,在气道上皮细胞有抗RV活性。阿奇霉素还可通过抑制气道上皮细胞凋亡改善哮喘气道重塑,在抗气道炎症、抗气道分泌、免疫调节、气道损伤修复等作用方面已逐渐得到肯定。3.抗细菌治疗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主要通过作用于青霉素结合蛋白、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属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除头孢曲松半衰期达6~9h,每日1次用药外,其余半衰期均仅1~2h,必须每6~8h用药1次。具体如下:图1抗细菌治疗的给药方案4.抗真菌治疗抗真菌药物分为多烯类、吡咯类、棘白菌素类和氟胞嘧啶类,具体如下:表5常用抗真菌药物的给药方案治疗药物的选择儿童喘息具有较强的病原多样性,主要与呼吸道病毒感染相关,非典型病原感染也可导致喘息,细菌性感染更多的可能为并发或继发性。临床抗病原微生物的治疗需要考虑感染可能的病原种类,以及抗感染药物的作用机制、覆盖面、使用方法、临床效果、不良反应等综合因素。具体如下:图2抗病原微生物治疗药物的选择思路本文来源:医学界呼吸频道本文作者:张暄本文审核:孙丹雄责任编辑:茜茜版权申明本文原创,欢迎转发朋友圈-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