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大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为一名重症肺炎患者成功实施了全省首例清醒ECMO(体外膜肺氧合)辅助支持治疗技术,目前该患者在呼吸科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已顺利出院。这标志着呼吸RICU诊疗水平已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争分夺秒,果断出击
患者男,38岁,因“咳嗽、咳痰、发热7天,加重伴痰中带血丝2天”于年2月20日入院。患者入院7天前着凉后出现咳嗽、咳痰,咳嗽为阵发性,不剧烈,咳白色痰,易咳出,无明显腥臭味,喘息症状频繁,伴间断发热,最高温度38℃,发热无明显规律,就诊于当地卫生所,经相关治疗未见明显好转。2天前上述症状加重,伴痰中带血丝,就诊于我院急诊,急检血气分析:PH7.46,PCOmmHg,PO2:46mmHg,SaO2:84%,为求进一步诊治入住我科RICU。
患者入院时肺部CT(2-20)提示双肺多发炎症,其内并间质性炎症,纵膈淋巴结增大,考虑特殊感染可能性大。入RICU时患者储氧面罩吸氧情况下指尖血氧维持在80%左右,先后给予经鼻高流量、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于2月21日呼吸机模式PCV(PEEP14cmH2O,PC18cmH2O,F15次/分,FiO%),指尖血氧维持在80-85%左右,李丹副主任、唐颖主治医师迅速评估病情,建议应用目前最先进的ECMO支持技术改善患者氧和情况,为有效的肺部治疗提供时间,家属犹豫不决。2月22日患者指尖血氧呈进行性下降,维持在70-75%左右,经反复与家属沟通后,家属仍犹豫,强烈要求行肺部CTA检查,CTA提示双肺病变较前明显加重,再次与家属沟通后,家属同意进一步行ECMO支持治疗,于2月22日晚19:30分在心脏外科马大实副主任和胸外科张逸远主治医师的大力配合下,成功为患者实施了V-VECMO支持技术。
入院时肺部CT(2-20)
入院2天后肺部CTA(2-22)
为健康护航,谱写生命乐章
在李丹副主任和张学丽副护士长的带领下,所有RICU的医护人员对患者开始了精密而紧张的治疗,营养的支持、抗凝的强度、感染的控制、最低程度镇痛镇静的把握、酸碱平衡的调节等等,每一个细节都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治疗过程中,患者病情曾出现反复,并出现消化道出血、气压伤等并发症。但幸运的是,所有的问题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过程中都得到了恰当的解决。于ECMO治疗2天后拔出气管插管,序贯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第14天,患者成功撤离ECMO,并逐渐由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过渡到经鼻高流量吸氧、鼻导管吸氧,并于3月24日出院,嘱其定期随访中。
尽管呼吸科RICU成立时间较短,但是作为省内唯一的全国呼吸重点专科,科室重视学科发展,在彭丽萍主任和李丹副主任、蔺红静护士长的领导与支持下,科室每年均派出青医院学习呼吸重症的相关先进技术,为ECMO的成功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患者年轻、平时身体强壮,此次发病急、病情重、病变进展快,具备良好的ECMO应用适应症,但由于对于ECMO辅助治疗重症肺炎,我们尚缺乏足够的经验,为此李丹副主任和唐颖主治医师反复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医院呼吸RICU学习的经验,并医院的专家请教,最终为了减少长期气管插管的风险、避免更多的损伤和感染机会,决定为患者实施清醒ECMO联合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众所周知,清醒状态下实施ECMO治疗的管理和监护更加复杂,技术难度更大,省内尚无先例,这就要求医护人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耐心。
ECMO治疗在我科并非首例,在此之前,ECMO治疗主要用于肺移植患者的术前辅助,但用于重症肺炎的救治尚属首次。我科RICU首例清醒ECMO辅助治疗重症肺炎的成功,标志着我科对重症呼吸道疾病患者的诊疗水平已处于全省领先地位。
附:ECMO——体外膜肺氧合
ECMO是体外膜肺氧和(ExtracorporealMembraneOxygenation)的英文简称,是将血液从体内引出到体外,经膜肺氧和后利用血泵将血液泵回体内的技术,目前主要治疗一些重症的循环及呼吸衰竭患者,使患者的心肺得到充分休息,为心肺功能的恢复赢得宝贵时间。ECMO的应医院危重症急救水准的重要标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